今天下午学习结束后又去了电影院。
最近养成了听iPhone Podcast的习惯,来回电影院的路上听,用来打发时间和消解一个人走路的恐惧感。
##《搞钱女孩》
这一期主播采访了一位台湾的作家(也是学者、旅行家和教师),紧扣“女孩”和“搞钱”的主题,避不开关于“女性独立”、“原生家庭”、“赚钱的动机”、“兴趣特长”等等的话题。
作家谈到原生家庭的时候,她讲到“如果是一直在被原生家庭打压下成长起来的人”,应该警惕。我反思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太好,但我并没有被打压。相反,我想做的事情,我的父母一直都是支持我的。包括,我第一次高考只考了个二本,我决定复读,我爸妈毫不犹豫地尊重并支持我的选择;我放弃保研选择考研,回家脱产备考;我备考期间不开心了就去了趟上海,没有任何阻拦;我不读博士,我第一份工作去了广州;我放弃上海户口等等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选择。
我突然发现,在人生选择方面,我所面对的困难只是“选择本身的困难”,而我曾经把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归咎于我的原生家庭。
我的原生家庭却少的是物质和和谐的父母关系,但他们在对待我的人生选择方面,都毫无疑问地以“自己无知”且“无法给予我指导”为前提,给我足够的空间。我算是个领悟力较高的人,虽然生长在一个物质匮乏的家庭,但一路成长到现在,我自认为自己算是脱离原生家庭较快的人之一。
这反映出我在生活工作中对一部分事情的归因机制有bug,需要反思并且进行修补。
面对原生家庭的缺陷,我认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他们第一次为人父母,也需要学习和规训。父母在成年之后的第二次成长是在有孩子的时候,而第三次成长则是在自己孩子的独立意识出现并形成的过程中,重构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和对待孩子的观念。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成年人应该不断提高认知,需要尽快地将自己与原生家庭脱离,保证自己的意识独立,不再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如果一直沉溺其中,最终受影响的只能是自己。
##《凹凸电波》
这一期他们在一起讨论MBTI人格测试,然后聊到生活中遇到一些场景的时候,不同人格的人当下做出的想法和反应。我觉得他们的分享很有意思,并且很有意义。
我突然在他们描述的场景及反应中找到了共鸣;
我第一次有了“我是一个正常人”的意识!这很重要。
这可以帮助我把自己大众化,减少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和意识的出现。那个时候,对当下做出的反应是最自然的反应,不需要经过加工和处理,而正是这些,让自己的形象更加地鲜活和接地气。
##电影《飞驰人生2》
我唯一不计利益地做的事,就是坚持在这里写了四五年的文章。不在乎有没有观众,只是记录、记录、记录.....
或许我的想象力还不够,如果大胆一点,有创造性一点,我其实可以写书!
写一本自己的书,只是记录思想,只是分享,仅此而已!
###
这些突然的念头,不记下来,可能改天就忘记了。
今天看完电影回来又去跳绳、洗漱,准备了酸奶水果捞给自己。
坐定,记录了这篇文章。
今天是大年初三,年假已经过了一半了。真的好快啊!每一天都值得认认真真地过。
放在以前,我真的难以想象我可以条件反射般地自律生活,甚至爱上这种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