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时间自己会多出来”。
“We don’t build time by saving time. We build the lives we want, and then time saves by itself.”
这句话明显有点超出我们的认知范围,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教育是时间是海绵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
我们常常拼命挤时间,想着有时间就可以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然而,我们完全弄反了,我们选择想过的生活,时间自然就挤出来了。
世界很神奇,两件事交换顺序,结果截然不同。
1 D同学
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D同学,毕业后到上海工作。本着无知者无畏的精神,她不按套路和章法出牌,凡是跟着感觉和状态走,认为凡事以自己喜欢的状态存在就好。
一年半,前后换了六份工作,有些是自己主动辞职,有些是自己被动离职,这种随性的生活态度没有让她很自在,反而很焦虑。
她没时间收拾房间,所以房间乱七八糟,偶尔收拾一下,不久又乱乱的。
她做什么工作都很费力,所以每天很累,上班如上坟。
她没时间运动,长得又矮,所以身型显得没那么纤细修长。
她一心多用,感觉做事效率很高,但是,一遇到需要深度思考的事情,她就会变得特别吃力,一吃力便会拖延,一直到最后期限才能做完。
这种挤时间的思维一直让D同学处于一种稀缺状态,时间稀缺,能力稀缺,精神稀缺,整个人呈现一种带宽不足的状态,一旦有什么稍微超能力的任务,系统就容易崩溃。
2 J同学
D同学有个研究生舍友J同学,做什么都有条不紊,桌面总是很整洁,参加ICC得了三等奖,实习工作绘声绘色,毕业后也顺利和大公司签约,每一步都游刃有余。
3 稀缺
大多数人可能处于D同学的状态,怀着羡慕J同学的心,却一直苟且在稀缺的循环中。
我也是这样,有时候我在想会不会死在稀缺的循环里?
不过,我确信一点,不改变,不死也活不好,所以我一直在找走出稀缺的方法。
我用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听了634本书,听完了2个专栏和7个能力课,有时候刚听完特别兴奋,之后不知道怎么用,也不急着调用,慢慢在意识沉淀,但有时候遇到一些事情,我可以用听到的原理解释,遇到问题可以用听到的原理分析和解决。
昨天,闺蜜给我发了个测试,让我测一测,她说她测了,特别准。
我点开链接,上面有五种牌,长得没什么差别,烟雾缭绕的样子,很魔幻。深呼吸凭感觉选一张,搞得很紧张,下面是一些解读。
如果是以前,我会按照上面的要求完成,然后赞叹多准多准。
这次,我完成之后研究了一下选项直接的差别,结果哪一种都和我有几分相似,显然利用了我们的选择性注意心理。
选择性注意心理
选项说什么,我们会从大脑中调用相关情景和事件,然后内心确信说得对,如果所有人,看了单个看一个选项,如果大多数人都觉得有道理,一种可能是真对,一种可能是利用了人的心理,博眼球,博关注,分析完之后心想,真是骗子太多傻子不够用啊!
前几天我听了门管理精力的课,咋一看,感觉不出有什么用,听完之后对我工作和生活改变很大。说说我每天的日常你可能会更有感觉。
早上后起床叠被子
用左手刷牙
喝白开水
在地铁上单词打卡
午餐吃低热量沙拉不吃米饭
晚上去华尔街学英语
回家听ted演讲
完成keep运动
复盘一天完成的任务
平时工作总是被打断,有些有期限的内容不能及时处理,通通堆到最后一天,这种感觉特别不好。
这周,我把有期限的事情都写在本上,一有时间就做一点,提前一周把该撰写的文书写出来,该检查的检查,该提交的提交。
有些自己觉得难办一拖再拖的事情也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放在占内存。
比如一些简单的事情,像找案卷这种事,特别浪费时间,每次找起来很烦躁,案卷很乱,找卷就像大海捞针,如果把案卷按顺序排好,想找的案卷自己就出来了。
像和审查员沟通,以前特别不喜欢给他们打电话,总是以为审查员很不好说话,然而如果尝试沟通,合理表达诉求,还是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清理了一些占内存的杂事,自己做事效率变高了,压力也不会那么大,不会总是担心这个没写完,那个会到期,上班也不像上坟了。
过去一周,我选择想做的事,选择自己过的生活。
时间没有多,只是选择不同,无效时间少了,有效时间变得多起来,事情也越做越好,工作顺利、生活健康、心情愉悦。
选择了自己想过的生活,时间不多不少,只是用在该用的地方,比如运动、学习,做得事情比以前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