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20天前加入简书的时候,网站要求我选择是“写作者”还是“阅读者”。我颇思考了一会儿。我觉得自己两者都是。我的意思是,会有只看不写的人,但会有只写不看的人吗?
最终我选择了“写作者”。虽然我阅读的时间大大超过了写字。
承蒙编辑厚爱,20天的时间里贴出了15篇千字短文,绝大部分都被推荐,上热门,且收获了近260个“喜欢”——直到今天早晨,我一时被猪油蒙住了心,鼠标一抖,误删除了最要紧的文集《一个套都不戴》,一切全部归零。
我心里喊着“shit”,嘴角却微微翘起,我想,正好用这个机会好好想想,我到底为了什么读书和写字?是为了那些“喜欢”,还是为了和自己对话?
如果是为了“喜欢”,那么写作就成了一场表演,而这显然不是我的初衷;如果是为了和自己对话,那写日记好了,为何要公示于众?
多年前,我很zhuangbility的把自己的人生目标确定为了“怀,大慈悲;求,大智慧;皆,大欢喜”。“怀大慈悲”是说,如佛陀所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对我们绝大多数的平常人来说,做到不对这个世界怀有深深的恶意,不伤害别人,不打扰别人内心的从容和平静,就已经是大善了。所以,对常人来说,不作恶的意义超过了行大善。而“求大智慧”是怀有一颗究竟心,洞察一切,明白事理;如果做到了“怀大慈悲”和“求大智慧”,那么必定内心从容、安静、祥和、喜悦,这就是“大欢喜“了。
而我觉得,当你做不到“行万里路”时,读书和写字就是通向“大智慧“为数不多的路径了。读书是为了输入智慧,写字是为了输出和巩固智慧。教学相长,最有效的学习就是教会别人,而检验读书效果的佳径,就是写出来。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缺一不可。
张佳玮写过的一篇文章,叫做《世上万事,不过是一懒二拖三不读书》,最后一段话是这样写的: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大大低估了大神们的阅读量。那些对多读书有微词的,若非骗子笨蛋,便是王朔或纳博科夫这样读多了书后撒娇耍个性的,要不然就是爱因斯坦这类读完了喜马拉雅山般浩繁paper的人,随口来句感叹,让那些一辈子读书不及枕头高的人,听了雀跃一番。我们绝大多数人在那里感叹天赋不足、创造不够什么的,其实都是幻觉。我们绝大多数人的问题,归结到最后,就是一懒,二拖,三不肯读书,如此而已。
这无疑很巧妙的探究了不读书的“恶果“——你若是不读书,就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李海鹏在《用一根针挖井》中总结了他为什么写作:
我想这些小文章的略微特别之处在于,它们有一种声音,发出声音的家伙还算机灵,幼稚又天真,有着执拗的主心骨,察觉了生活的荒诞,养成了滑稽和嘲讽的态度。他是个嘴巴里含了一颗糖,就敢于嘲笑世界的家伙。除了正义、智识、艺术和灵魂之外,简直没有什么值得他去尊重,倘若有人胆敢冒犯这四样,他却要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他绕着圈子说话,吹着口哨骂人。他也并不庄重其事地对待这些文章。有时写得糟糕,他也不在乎。有时写得还行,他就得寸进尺,正谈着严肃的话题,却开始意淫,允许自己孟浪上几百字,然后并不害臊地兜回来。倘若你称之为混账,他又会自得其乐,如获奖章。
他们读的书明显比我更多,写的字也明显比我更好。但这并不能妨碍我也成为其中的一员。我希望可以感知更广阔的世界,并把这更广阔的世界分享给他人,特别是那些根本不知道还有更广阔世界的人;先做到这点后,我们再来谈论智识、重申常识并且捍卫自由和正义。否则,我们怎样才能“皆,大欢喜”?
所以读书写字不是为了求“喜欢“,而是为了求“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