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要是我们一整天都沉浸在作业的“狭小天地”里,我觉得是可悲的。现实中,我们往往被某种“义务”推着走,很少去思考生命的本质,去感受真正意义上的“美”。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在职业生涯,都被世俗的某种因素束缚着。当然,我不是批评这种生命状态,只是觉得我们应该使生活多一点“审美”的享受,给生命留一点静心思考的时间,这样,才会更接近内心。
②我会觉得“麻木”是一种很非生命化的状态。在我过去的某段时间里,我亲自体验过,觉得自己什么都无所谓,意志消沉,无价值感。当然,这种生命状态已经过去了,但当我想起过去的自己,我觉得自己很可悲。于是,我便开始学着“拥抱美感”,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去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虽然有时与现实生活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但大体上还是很满足。
③生命的节奏慢下来,静下来,就觉得要被人赶超了,其实不然。赶超,其实是一种外在的表象,真正的生命体验是没有可比性的。很多时候,我们赶超的,其实是世俗规定的一种符号表征,一种想象型的外源价值观。
④可悲的是,有些有钱人虽是有钱,夜晚却睡不着,饭也吃不下。住着豪宅,连精美雅致的一副图画,一个杯子都不会审美,失去了一种对美的品味。光华是外表,“拙劣”却是一种难以掩盖的、无法用金钱弥补的内在人格缺陷。钱,如果仅仅具有满足物质享受的职能,而无法改善人的气质,提高人的审美,我会觉得钱再多,也是一种空间的堆积,一种心理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