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鉴于此,我开始反思自己一天下来有没有什么思考或者什么具体的可以记录下来的成长,而后却发现,除了每天日常背着的单词外,一无所有。
思考,百度百科将其解释为思维的一种探索活动,思考力则是在思考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力。
在我个人觉得,思考,是一个人能通过事物的表象追求掌握其本质的过程。
因此,或可笼统的将思考看做一个.......的过程。而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却忽略了这一点,总是寻求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去做一件事情,试图以最便捷的方式去缩短这个过程。而在书中,关于这一点,作者也给出了答案:‘结硬寨,打呆仗,长期看反而是最高效的方法’。结硬塞,打呆仗,不是说一昧的堆砌知识,这就如同一堆砖瓦,如果只是无规则的摆放,那么无论他的数量多少,其实都是无意义的,只有将它以一种方式建造,才能赋予它意义。而思考,也就是将者堆无规则的砖块垒起来的过程。在这篇文章中,我会尝试从一向高手学习以及二内化知识来阐述如何将这堆杂乱的砖块垒起来。
首先的,在盖房子之前,我们需要获取相应的砖块,也就是所谓的思维模型。而这些思维模型,大多也是我们所缺乏的。书中,作者就获取过程提出一个方法:超一流学习法
超即只指遇到问题时要先从超级人脉找答案,提炼思维模型
一是指对提炼的思维模型举一反三,多维实践,理解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流是指要把掌握的思维模型训练成行云流水如闪电般的直觉反应。
在这里,我们不妨思考,超级人脉是什么,而我们又如何接近他们,并获得相应的思维模型,也就是我们当下所需要的砖块呢?超级人脉,不一定是那些事业有成的人,可以是你身边的任何你觉得在某一方面比你厉害的人,例如老师,同学,领导…….但接近他们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在于,我们要如何从他们身上获得有用的点,并将其内化成自己可以运用的思维模型。
关注你和同事的每一次谈话、交流、任务布置,甚至同事遇到问题时微妙的细节反映,都是可以学习的对象。同时,还应不断地思考;他们是如何安排工作的;他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策,而不是那样;这些行动背后的思维模型又是怎样的。
而后,可以尝试建立一本反思笔记,某时某分某事,我是如何做的,别人又是如何做的,不足的地方有哪些,下次应该注意的点是什么。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一个公式:思考力水平=你做出的假设与事物发展规律的重合度。大多数的失败都是有其深层原因的,现实也可以作为一个衡量的标准。
上面的解释看起来已经很完善了,但在实际我和班里一个大佬讨论问题的时候,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写给我时,我仍然无从下手,甚至搞不明白他在关注的点是什么。可见,我们的思维并不是通过几个方法就可以迅速提升的。所以,事后我又去查找了他所提及到的所有人物,并关注该人物所涉及到的事件,以及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的相关书籍。最后,再和他直言,某一个地方我不是很清楚,相关资料也不是很明确,你有什么好的书籍可以推荐吗?
同时,也应认识到,在人与人的交往,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建立在一种物质或精神交换的基础上的。如果你只一昧的要求别人给你提供什么,而不去思考我能为他带来什么。那么这段关系大多是不稳固的,或者不长久的。因此,一切一切的落脚点又回到了我们自身,以及自身的能力上。,此刻,不妨停下来思考几个问题:现在社会需要的技能有哪些,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又在哪里,在哪些方面我是比较专业的,可以帮助别人,或者更多的,我需要培养哪些能力。
内化,绝对不应该只是几句话,几个笔记,几个思维模型能做到的。唯有实践,运用,并将其变成一种直觉性的行为。就如此刻我问你,企鹅在南极还是在北极,你可能会脱口而出南极,然而这件事情并没有经过你的思考,又或者在做一些题目的时候,你会觉得哪里不对,但就是不知道哪里有问题,而结果与你的直觉是一致
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大量的知识和分析作为基础。其方法不过两条,一是用熟悉代替陌生,找到事物间的相似性。例如华为总裁任正非在研究企业如何建立长久竞争力时,运用的居然水利工程都江堰的管理思想。而这种跨行业,跨时空的高层次类比,也就是找到事物本质并运用的一个例子。另一个方法则是用重复来提升速度。通过大量的练习,把反映程度提升到直觉的水平。例如习武之人通过练习最终达到无招胜有招的水平。
行为以及习惯的改变是并不容易做到的,我们总是在追求多而快,但不妨仿照查理-芒格的做法。在每周周末的时候立下自己最想要做的五件事,并排出相应的顺序,专注于第一件事,并且极力的避免后四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