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演员江一燕获美国建筑大师奖#这个标题铺天盖地出现在各个媒体社交平台。
经过一番彻彻底底的搜查,最终伴随着这一消息的,是众多网友的责骂、调侃,甚至有一些网友将所有关于江一燕的历史黑幕挖了出来。
我几乎从来不关注国内娱乐明星,但因为曾经关注过她开设的微信公众号,多少有点印象。
她身上有众多的标签:演员、歌手、摄影师、作家、文艺青年、支教志愿者等等。
这些跨界的标签使得她获得了众多网友的认同与关注。
但这次其公开晒出获得美国建筑大师奖,从目前的形势看,几乎使其在网友心目中原本很美好的形象坍塌。
经过一番网络查询以及专业建筑人士的揭秘,了解到这个美国建筑大师奖实际上是非常新的,由一个伊朗人在美国创立的奖项。2018年获奖作品多达282个,含金量似乎不太高。
不去讨论是否演员江一燕真正参与了建筑项目的设计。其实,真正一度让网友无法接受的是:建筑学的门槛很高,许多从业者多少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也不一定能够成为行业佼佼者,但一名演员居然跨界获得了所谓的建筑大师奖。
这无疑是对那些真正在用心钻研建筑学的从业者极大嘲笑与讽刺。
就像当初的翟天宁事件,有多少在校博士生因为科研的压力焦头烂额,没日没夜的在科研室做项目、测数据、查文献、写论文,甚至网上曾一度爆出因不堪压力而自杀的事件。
而一名演员却能一边出演众多的影视作品,一边轻而易举地拿到博士学位,这对于那些全身心投入科研的人也是极大的刺激。
被网友深挖黑幕,最终被证实为学术造假,不仅导致学霸人设的坍塌,也间接断送了自己大好的演员生涯。
2.
很多网友否定的不是跨界本身,或者处于某种嫉妒心理。
更多的是,作为当事人的他们深知,作为普通大众,想要在某一个行业得到足够的认可,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与汗水。
所以,他们欣赏那些在自己的行业踏实苦干的从业者,而鄙视那些不劳而获或者造假的成果窃取者。
其实,这里面更加反映出,在这个大部分群体呼说人心浮躁的社会,还是有一部分群体高度敬业,坚守自己职业的荣誉与尊严。
3.
以前,我对于这方面,没有太多的感受。但自从步入研究生阶段,这一点感受特别大。
论文写作规范课的老师,会反复和我们强调参考文献标注的重要性,因为这涉及到别人辛辛苦苦研究的成果。
如果剽窃或者不正确的引用,是对学术人的不尊重,而这是很多老一辈做学术人的禁忌。
在他们内心深处,学术上的不端是牵扯到人品的问题,是做人不可跨越的底线。
有时候,好像看似只是一个很小的学术观点提出。但你不知道, 那需要查阅多少文献资料,需要研读多少本古今中外的书籍,需要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苦思冥想,才能浓缩为那么一个观点。
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这样小观点的提出,才凝聚为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学术的发展。
4.
不可否认,每个行业都会有虚假的一面,但我们也要看见,每个行业都有真正在投入精力踏实做事的人。
哪怕一点点行业内的风吹草动,哪怕一点点有价值的东西,都会牵动他们的神经。
我记得,有一回上古代文学研究前沿课。刚一上课,那个老教授就特别开心地对我们说,告诉你们一个重大的好消息。
我一听到“重大”、“好消息”两个词,就格外专心地听,生怕遗漏一个字。
那个老教授就像个孩子一般,高兴地说,这几天学术圈里发现了安大简。
因为我不是这个专业的,所以对于这个消息其实没有太多的感觉。但看着课堂上这个专业的学生激动的神情,坐在一旁的我都可以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对所学专业的重视与期待。
还有一次,我的导师在群里发了两篇最新发表出来的文章,还配了一段话:
“这一传播形态、方式的改变对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机构、思路都有很大冲击,新的实践必然会产生新的理论。”
下面紧跟着的,是师兄很激动的答应。
作为一名研一新生,我虽然不太理解话语深层的意思,但是那种从字面上就可以溢出来的喜悦与激动却是可以深切感受到的。
所以,与其从一个反面的角度去看江一燕获美国建筑大师奖事件,我们不如从另一个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即这个社会有真正在用心做事的人。
这些人值得我们尊重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