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上高中时,毕业典礼上,校长说过一句话:
今天你以母校为荣,但我更希望,明天母校以你为荣。
今天的文章,讲述的都是清北的故事。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清北屹立百年,一直都是中国最顶尖的高校,其根本原因不在于清北本身多牛,也不在于来到清北的学生有多牛,而在于来到清北之后,你不得不变牛。
清北就如同一道光环,优秀的人聚集于此,互相吸引也互相影响。
高伯龙、周光召、杨士莪、何祚庥,都是国宝级院士。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们四人都出身清华,还是同住一寝的室友。
当时条件艰苦,杨士莪和周光召,经常通过一人付一半钱的方式“合伙买书”。
看到周光召特别勤奋,每周的学习时间都是75个小时以上,天性“爱玩”的杨士莪,也能做到一周学习60个钟头。
当“本性难移”犯懒时,被视作班级“一号种子”的高伯龙,会揪起杨士莪的后脖颈,将他“拎”去图书馆。
90岁时,杨士莪仍心怀感恩说:
“我只是一颗普普通通的种子,不过是在大学时遇到一些好老师、好同学,就像找到了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