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帆书APP听完《我有点胆怯,但想和你好好说话》,虽然想记录一些听书的收获,但因为里面知识点不少,需要练习和应用的点也很多,一下子也很难消化。
不过在听这本书的时候,我脑袋里冒出的,是前段时间在喜马拉雅听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时的感悟——沟通是需要花时间的。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里有一集叫做“付费就是捡便宜”,里面有一段内容说的是李笑来二十年没有跟老婆吵过架,方法就是花足够多的注意力他老婆身上,甚至是花足够多的钱在他老婆身上。这么做帮助他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可以不受亲密关系里不愉快情绪带来的影响。
在这段内容里,李笑来说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沟通就是需要耗费时间精力的,所以很多话你说一遍对方是不能全方位听懂的,有时候需要说很多遍,甚至在少数情况下需要你变着花样从各个角度阐释若干遍,才能让对方和自己形成足够完善的共识。】
这段话很颠覆我的认知。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沟通是要讲效率的,所以才要学习各种各样的技巧,希望能够跟对方用最少的语言,把最需要表达的内容表达清楚,然后“以绝后患”。
然而事实是,无论如何沟通,似乎总有一些东西,对方要问好多遍,而自己可能说了第3遍甚至于第2遍就会觉得很不耐烦——“我上次不是已经讲过了么,怎么又忘了!”“你上次到底有没有好好听我说话!”特别当这里的对象是家人的时候,似乎更容易丢失耐心。
正因为潜意识里认为“沟通最好一次起效”,所以才会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丢失耐心;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我可能需要花很多时间去阐述一件事对方才能真正理解”时,才有可能把耐心积累起来。
其实这样的思考方式,不仅仅是在沟通上,也会表现在做事“三分钟热度”上。
以前我也是个三分钟热度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做不长;而现在很多事情我都不知不觉地就持续做了很长时间,早起4年、读书4年、做手帐4年,就连最不喜欢的运动(力量训练),竟然到现在也连续做了快5个月了。
回过头来想想,做事三分钟热度,正是因为凡事都在追求一个结果,想要快速的看到结果,反而做不久;但是当我把关注点从结果转移到过程上,开始关注每一次行动的收获和感受时,渐渐地竟然也和时间成为了朋友,成为了一个长期主义者。
曾经觉得,耐心是天生的,但后来才发现,耐心是思维的体现,是一种可以后天培养的技能。
发现自己的“短期-结果”思维,然后刻意练习“长期-过程”思维,耐心才会逐渐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