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注定会留有这样和那样的遗憾,无论这些遗憾是曾经的欢乐还是过往的悲伤,谁都希望能够再回到从前,把经历的一切重新来过。当年张镐哲演唱的《如果再回到从前》这首歌,开始流行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是当时一首传唱度很高的流行歌曲。他粗犷的外形和沙哑的富有滋性的嗓音,再配上低回婉转的旋律,直白又沧桑的文字,于是就唱出了对如果回到从前的真心诉求,整支歌曲散出了浓浓的忧伤味道。当时还只初浅识得歌词大意,因年少无法深刻理解它所传递出来人生的诸多无奈,又不能从新来过的悲伤,所以对人生所留遗憾,只能寄托和停留在假若如果上面。真是应了那句话,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由此话题引伸一下,说一说知识改变命运吧。我开始上学的时候,是八十年代初,农村刚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脱离了集体束缚和大帮哄的劳做,算是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但都是家无余钱,孩子多的家庭更是为学费犯难。农村里这些懵懂无知的少年们,从来也没有想过将来要如何,也从没做过带理想光环的梦,只觉得注定要子承父业继续进行伟大事业,修理地球。那时农村学校管理松散,压根没有学习氛围,使得这些农村孩子们都尽情地释放着好玩的天性,学习反而成了副业。升到初中后,本来应该读初中的学生,十成已经流失了六成,有一半多的学生都回家务农了。
上了初中,想不想学,努不努力全得靠自己了。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之心,太多的家庭局限于当时的条件,很朴素的希望孩子能够识文断字不是个睁眼瞎就好,所以真正一心一意努力想考学的学生毕竟不多。后来老师就对这些少数人很用心,那些大多数就听之任之了。当时什么各种补课班、辅导站、一对一讲解等等,那时通通都不存在,实现理想目标唯一的途径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地自学。坚持走出来的,当年的那些少数人考上了中专、大学,国家分配了工作,进入了好的单位,或者又下海经商,如今事业有成,与那些大多数人形成了较大反差。那多数人十之八九都悔不当初,相比较起来方方面面都有落差,这从同学聚会上的情形就能看出来。
那些多数人经历了生活的艰辛和坎坷后,都在后悔当初不念书是做了错误的选择。若论起聪明才智谁也不输给谁,失败者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没做到努力坚持,而是轻言放弃,为此也做了很多假设。比如说,某某同学如果继续念下去,一定比某某同学强,一定能发展的更好也更厉害会更有出息。虽然当时的客观因素是,大多数的学生普遍家庭贫困,但是如果当初自身努力再坚持一下,有困难想想办法克服,也许如今会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无论走了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无论是花开富贵还是叶落无声,开弓没有回头箭,所经历过的都已经尘埃落定。就象现在的我们,既出走已然半生,归来又怎能再是少年。
所以,如果只能是如果,它不会是时光机,不会把谁穿越回去,改变已经走过的路。如果再回到从前,这句话只会是一个假设,它永远都只能停留在心有不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