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忙碌不意味着充实,闲暇也不代表空虚,有的人忙一辈子,却在原地徘徊,有的人某一刻的顿悟,却是人生的成长。
昨天看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序中我摘取一段话跟大家分享:“‘超效率!’这话在急功近利的世人看来,也许要惊为太高蹈的论调了。但一味亟于效率,结果就会流于浅薄粗疏,无可救药。中国人在全世界是被推为最重实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这句话如当头一棒,毕业两年了,有多长时间没有纯纯地静下心来做一件只因为自己喜欢做的事了。
当下,许多公司的企业提倡打造“高效”、“速度”、“结果论”的文化,我们经常看见,在公众场合或公司的楼道里,有一群人热血沸腾地喊着“加油,加油!”给自己一天打气,仿佛这样就能让人生充满正能量,又或是同事之间互相监督,追着问:“你今天完成任务了吗?”各种高效率结果的对比,甚至总有人义愤填膺恨铁不成钢地质问自己:“如果你狠狠努力一把,今天就不会这个样子了!”每次听到这些浓浓的鸡汤,心里总有种无名的喜感,这些充满幻想的口号背后,到底有多少内容和意义存在。
形式大于内容,口号大于实质,不绝的热情和响亮的叫喊声背后,反映出的是内心的缺失和虚无。这里并不是否定努力拼搏的意义,而是需要分两种情况而论。第一种,有的人每天喊着要成功要努力,却不知道成功的意义在哪里,随大流,人云亦云,每天努力地遵循形式,却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而另一种,是真正的拼搏,是敢于人前,晨钟暮鼓孜孜不倦的人,而我所说的留一丝“不作为”也是针对后者而言的。
古印度有句谚语:“在旅途中走远了,需要停下来回头看看,以免灵魂跟不上自己!”每个人生而赋有多重使命,但没做一件事都要以结果为导向,甚至一段情,一个饭局,一次聚会,都是有意而为,长而久之,难道我们的真实情感不会被压抑,灵魂不会麻木吗?现在的人已经难有以前“采菊东篱下”的自得了,也难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雅兴。我们口口声声都是如何赚钱,如何变得更优秀,如何增加自己的人脉,如何让自己变得健谈.....所有的所有,都让我们变得更具社会性,更外向,更合群,而越来越少人向内看自己,看自己是否迷失,是否遵循当时的初心,是否想拒绝这次无效的社交,让自己读出,喝一杯茶,看一本书,看一场电影,吃一份甜品,这样“无为”而单纯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