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漫长之旅—暑假读书札记

      人到中年,读书时再难寻回上学时的求知若渴与沉潜耐性。往往读不上几页,思绪便飘到了别处,再被手机里弹出的消息轻轻一勾,注意力便彻底散了。一本不算厚重的书,竟要拖拖拉拉读上许久。每当放下书刷起手机,心里又总绕不开几分愧疚——分明是在荒废时光,偏生管不住自己。这般矛盾,成了中年读书时挥之不去的底色。

      为了时时提醒自己“该读书了”,床头柜上堆起了小山似的书,沙发靠背上也摊着几本读了半截的,都是读时兴起、放下又忘的痕迹。有时心血来潮,立志要啃下四大名著的原版;隔些日子又转了念头,发誓要把《儒林外史》的讽刺读透。结果呢?电视连续剧追完了一部又一部,书不过是随手翻了几页,连书脊都没被手指焐热。

      好在这个暑假,我总算下定决心,要完完整整地啃下几本书,竟也真的坚持了下来。

    《明朝那些事儿》是寒假借的书,当时只断断续续翻了一小部分。暑假再拿起它时,心里已有些过意不去——借了这么久,总不能一直让它躺在角落里蒙尘。读这本书时,大儿子忽然凑过来,说要给我推荐一部讲朱元璋的电视剧。或许是他的话点醒了什么,朱元璋的故事像一块磁石,忽然就吸住了我的目光。那段日子里,竟常常读到忘了吃饭、忘了睡觉,一口气把全书读完。那个从底层乞丐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的朱元璋,他的传奇与坚韧,实在让人由衷叹服。

      可心里总觉得意犹未尽,索性找来电视剧《朱元璋》接着看。屏幕里的影像与书中的文字相互映照,那个复杂又传奇的帝王形象,似乎愈发清晰了……再读这本书,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经典的评析。他不仅是在记叙一位皇帝的传奇经历,更是在借历史的褶皱,剖析人性的复杂与权力的博弈。那些藏在史料缝隙里的权衡、挣扎与抉择,被他以通俗又深刻的笔触一一剖开——既有帝王将相的雄才与局限,也有寻常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坚韧。这般解读,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纪年表,反倒成了一面照见现实的镜子,越读越觉余味悠长。

      暑假我读的第二本书是余华的《兄弟》,文化大革命对人身体和心理上的摧残,苦难中家人之间的亲情,文中一个个人物的悲惨命运,都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六百多页的书,我可以说是三天读完的。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文化大革命下人性的扭曲,像宋凡平这样善良正直的人,被毫无理由地批斗、毒打,直至失去生命 ,他的遭遇令人痛心疾首。书中那些关于红卫兵对无辜百姓的残酷迫害,邻里间的互相揭发、背叛,以及对文化的肆意践踏,桩桩件件,都让我真切体会到了那个疯狂年代的黑暗与恐怖。

      合上书,我不禁思考,在极端的环境下,人性竟会如此脆弱与不堪一击,平日里的善良与温情瞬间被恐惧和仇恨取代。但与此同时,书中李兰对宋凡平不离不弃的爱情,宋钢和李光头之间虽历经波折却仍有迹可循的兄弟情,又在苦难中给人以温暖与慰藉,让我看到人性中坚韧的一面。这也让我对现实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生活中虽有挫折与困难,但与书中那个时代的苦难相比,实在不值一提,我们更应珍惜当下,坚守内心的善良与温情。

      暑假读的第三部书是《摆渡人》,读完第一本,一直是懵懵懂懂,仿佛跟着迪伦在迷雾里跌跌撞撞,分不清脚下的路是真实还是幻象,那些所谓的“恶魔”究竟是来自外界的威胁,还是内心的恐惧化身,也始终隔着一层纱。直到崔斯坦一次次挡在迪伦身前,用沉默却坚定的姿态为她劈开荆棘,才隐约摸到一点线索——原来这趟穿越荒原的旅程,不只是从生到死的摆渡,更像是一场对“存在”的叩问。

      合上书时,脑子里还缠着好多问号:为什么每个灵魂的荒原都不一样?崔斯坦作为摆渡人,他自己有没有“终点”?直到后来忍不住翻开第二本,才慢慢发现,那些懵懵懂懂的地方,恰是最耐人寻味的伏笔——就像现实里的我们,不也常常在迷茫中摸索,在未知里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吗?

      暑假读的第四本书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本书在手机上看过,也翻过书,但都只是看了我与地坛的章节,没有看完,这次终于读完了。这次完整读完,才发现《我与地坛》远不止那座园子的故事。前半本里,地坛的草木、光影与轮椅辙痕交织,藏着他对生死最痛的叩问——“为什么是我?”“怎样活?”那些在园子里消磨的漫长午后,既是与命运的对峙,也是和自己的和解。

      而后半本关于母亲的篇章,读来更是心头发紧。他写母亲悄悄跟在轮椅后,写她在园子里四处张望的焦灼,写多年后才懂“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原来那些没说出口的牵挂,早被岁月酿成了最沉的愧疚与思念。

      从前只看懂了地坛的静,这次才读透字里行间的重量——有对命运的接纳,有对母爱的顿悟,更有在绝望里硬生生长出的对生活的热忱。合上书时,仿佛也跟着他在园子里坐了坐,看了看落日,心里多了份沉甸甸的平静。

      读书一场漫长之旅,我要坚持下去。慢慢来就好,不必苛求速度。床头柜的书堆、沙发上摊开的页脚,都是这场旅程里温柔的路标。只要还在翻页,就不算停下脚步。下次再拿起书时,或许又是一段新的遇见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