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常说,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父母要共情——抱起孩子说:我知道,姐姐抢了你的玩具你现在很生气是不是;或者,你的冰淇淋掉地上了你很伤心是不是;然后讲一番道理,最后,无论怎样,妈妈都爱你云云。这不是真共情。
共情的灵魂在于“共”。
上面那一大段,并没有“共”,而只是父母自己在走自己的流程。亲子教育砖家们把共情公式化、流程化,看似是易学易用易推广,实则误人子弟。有时孩子“被共情”之后的表现是更加生气、更加悲伤,这继而被误认为情绪的成功疏通。
真正的共情,是真切地“看见”。它不掺杂任何期待,对对方即安心又放心。
真正的共情可以有很多表现形式。可以是语言的交流,也可以是一个眼神,一段注视,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想,日常生活的共情,这样处理更好:
首先,当孩子陷入情绪,父母不必立即干涉,请允许孩子在他们的情绪里多呆一会儿。这就像孩子在玩一个益智玩具,可能父母一眼看去孩子就是做错的,但那又怎样?专注力专家不是常说,不要打断孩子探索的过程吗?我认为在情绪方面也是一样的,不要打断孩子感受情绪的过程。相当多的孩子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当孩子真的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的出现才更有意义。这时候的共情,不需要拘泥于形式,就像学了一本书再全部忘掉那样,用心去感知孩子,才能真正做到一个“共”字。
说到底,共情是一件很专业的事儿。父母不是专业咨询师,做得不好也很正常。这时只要做到两点就很不错了:
第一,我和孩子是两个人。他的情绪不是我的,我的期待不是他的。
第二,在孩子面前,保持诚实。即便之前我做过的共情都是不妥当的,但诚实可以让我迷途知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