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午后
小时候,村边小河里,鱼虾成群,只要有时间,带上自制的窗纱小鱼网,随手网几下,分分钟都能捞上鱼。小河虾更不用说了,河边芦苇根下,浅水处,用手都能捧到。
捕鱼逮虾,平时,都是闲人干的活,村里很少有大人花大把时间去干这活的。这些闲人,大多是那群河边长大的孩子,天生喜欢水,又爱玩水,被大人骂了无数次,也没有“悔改”之意。
夏天的风吹着芦苇荡,各种水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忙碌一个上午的大人,大多沉沉地午睡了。小孩儿们,一个个悄悄溜出家门,瞒着大人,向河边出发。
最早记忆里的村庄,是被寨墙围着的,四周是深深的寨沟,寨沟里的有些地方还有深水坑,断断续续的水洼。村里能向外走的,只有几个寨门,通往东西南北方向的村庄和天地。
穿过北头寨门的大深沟(那时候,还没有桥,进进出出极不方便),便可以顺着芦苇荡里的小路,溜到河边。
小河的诱惑力是巨大无比的,无论家人如何恐吓,结果还是白费力气。据说河里有淹死鬼儿,中午头出来,要是去河里玩水,会被淹死鬼儿拉到水里,再也见不得爸妈了。哈哈,去了那么多回,谁也没见过,更没有被拉着过小腿,再拖下深水的。
几个人,找一处芦苇包围着的浅水沟,用淤泥和石头把上游一米多宽的入水口堵上,看着水流不进去了,再把下游的出水口也堵上,这段水沟里的大小鱼便成了死水之鱼啦,哈哈。
小伙伴轮流发力,用偷偷带出来的搪瓷盆向外泼水,眼瞅着水位越来越低,鱼儿开始蹦哒,心里那个美呀,哪管什么泥浆满身呀!
眼看着丰收的鱼儿就要入手,那感觉,比三伏天吃根儿冰糕都舒服,“学习雷锋好榜样”都唱开了。水只剩下没着脚腕了,鱼儿更是无处藏身啦!
来抓,小伙伴们一起,手脚并用,手抓,脚踩,惊喜于自己的收获。哇,一条大鲫鱼 !咦,一条小火头(黑鱼)!哈哈,我踩着一条老实头(还真不知道学名叫什么)!哎呦,这可是个小花鲢!……。
随着小伙伴的惊呼与欢笑,编织袋里的鱼儿越来越多。那编织袋放在旁边的清水里,上口一侧绑在芦苇根上,每一条抓到的鱼都被扔进去,一小堆儿,一个个儿在水里挣扎,争相张大嘴巴呼吸。
忙活了半天,成果显著啊!
鱼抓的差不多了,得赶紧回去,要不然,大人知道了,又免不了一顿骂,还有的会挨打呢!
小伙伴犯愁了,那一堆儿鱼(大大小小的),谁带回去?你看我,我看你,曾经,都因为带鱼回去被吵的,还有被直接倒到粪堆上的。一次次挫折后,还去河里抓鱼,玩性不改啊!
最后,还是让我带回去,一般来说,奶奶顶多说我两句,舍不得油(小时候家里人只会炸鱼,费油呀,这也是不少小伙伴不得大人好脸的最大原因);妈妈看看鱼,看看几个瘦黑的大花脸,舍不得扔,说,最后一次了,你们给鱼弄干净,我炸了给你们吃。趁天还热,不能下地干活,烧锅。
哇呀呀,压井边,几个人开始压水,收拾鱼。一想到那金黄的炸鱼儿,香呀,口水马上要出来了。
……
当然,肯定不是最后一次,妈妈的心总是有点软,总想让孩子们吃点好的,好几年,我家成了吃炸鱼根据地。也许,相对来说,家里条件稍微好点,多费点油还能承受吧。
那炸鱼的味道,鱼肉,咸,香,尾巴焦脆……。
数年过去了,那味道每每想起,唇齿留下的香,再次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