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闲了几分钟,拿出手机找了张几天前拍的一张美女图片,给他发过去,晃了他一下,“让他仔细欣赏一下美女吧?”很快回复了一条信息:“我觉得拍照的人更美”。反应挺快,还就喜欢和这样的人交流。
我不是因为我被“奉承”到了就喜欢,而是因为与这样的高情商的人沟通真的很舒服。瞬间的反应中就体现出来了。
记得有一次去美容院洗面,当时我到的时候已经有两个人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他们也就做好了。当我躺下正准备做的时候,听到刚才洗好面的两个女人在对着镜子对话,其中一个说:“说我黑吧,你比我黑,”“你看你脸上的皱纹也不少啊。”这时我姐和我同时噗嗤笑出声来,这样的说话方式能讨人喜欢嘛,别人听了会舒服吗?
这是两个很极端的说话方式,一个人如果细心观察的话,都不能发现这两种极端的说话方式在你、在他的周围很可能会时有发生。
有人生怕别人舒服,尽量让别人不舒服,而只要自己舒服就行。
还有一类人生怕别人不舒服,尽量让别人舒服,哪怕委屈自己。
让别人舒服的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
这又让我想到了我们学校曾经有位老师,每次看到其他老师穿个衣服,尤其是新买的衣服,她不是你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穿的这件衣服,而是总是用挑剔的眼光去评论。大家后来都发现她有这一个特点,即使当时不舒服了,过后也就那样了,反正她说话让人是不舒服,不招人待见。
我想:说话确实是一门学问,确实是一门技巧。要想让别人舒服,首先就是话不能说的太满,一定要给自己说话留点儿余地。当别人自嘲的时候,也就是说别人谦虚的时候。听者一定不要附和着说。记得有一次,我在办公室里坐着,有两个老教师过来了,我们打了招呼说明了来意,便坐下聊天,然后一教师说到了自己最近的身体状况,便自嘲了一句:“你看我现在胖的很。”我接上去对这位老教师说:“哪里胖了?现在都刚刚好。你之前太瘦了,现在的你略微富态了些,挺好!”。另外一个老师附和着说:“就是,你该减肥了。”我们都是老同事了,话说哪儿哪了,也谈不上舒服不舒服。但就从我们两个的回答来分析,说话还得讲究一下分寸,这种附和,还是大可不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