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色旅游公路旁的岔路口,斜插进蜿蜒曲折的山路,大概七、八分钟的车程,就来到了一处掩映在群山之间的小山村。这就是大河镇宋冲村的太平寨。
停车出来,抬眼就是两间低矮的老式房舍。青瓦土墙、木门石槛一下子将人的思绪拉向了久远。很想进去仔细瞧瞧,但门前的青苔和门上的铜锁阻止了我的幻想。
迈步四顾,发现寨子里鲜有红砖楼房,多是这种古朴的老房子。由于久无人住,年久失修,有些老房子已部分坍塌。这些老房子总体依山而建,朝向不一,倒给整个村落增添了几分凌乱美。
不过十来分钟,我们就逛完了整个寨子,途中只碰见一位独居的老奶奶。感觉这个寨子与农村大部分废弃的古老村落一样,除了清新的空气,剩下的就只有荒凉破败了,实在没啥好看的。
正漫不经心时,同行的一位50多岁的伯伯(后来才知道,他是黄梅堆花酒的老总吴老先生,听说我们来太平寨采风,他特地赶回家乡给我们当向导。)突然慷慨地说:“这是风水宝地啊!”诧异间,他把我们带到村口的老枫树下。这颗枫树树冠粗壮,约需两个成年男子合围才能抱住,枝叶繁茂,形似大阳伞。站在树下,不由地感到一种高大与厚重。
据吴伯说,这棵树有百把年的历史,当年村里的许多任务就是在这颗枫树前下达的,包括红十五军的军事指令。成立于大河镇吴祥村的红十五军,在国民党围剿之际,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这个隐没于群山之中的太平寨就成了红十五军最好的藏身之地。为了不殃及无辜村民,红十五军白天躲藏在山林里,夜深人静时才到百姓家借稻草就地铺设而睡,天亮前又清除所有痕迹有序撤退。红十五军这种爱民精神赢得了太平寨村民的信任与支持,他们积极拥护红军,暗地里竭尽全力地为红军提供许多衣食住行之便。
听到这里,我不由地望了一眼眼前这个宁静的小山村,冥冥中似乎可以从这份宁静中感受到当年军民一家亲的和谐氛围!
感动于太平寨的红色传统,我们对太平寨的历史产生了兴趣。听说寨子前的山上至今保留有明清时期的古山寨,我们不顾雨后小径的湿漉泥泞,跟着吴伯伯兴匆匆地向山里走去。
攀枝拄棍,上拉下推,一行人总算安全抵达目的地。果然,茂密的树林深处,山寨的雏形还在。山寨环山而建,设有东西南北四个寨门,保留至今的有三个。寨门建造在山势险要处,门洞窄小,只可容一人猫着身子进出,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寨门之间用石墙连接,石墙完全用石头堆砌而成,高约一米。寨子的最高处可以看到插杆的痕迹,大约是瞭望台。站在瞭望台上,可以眼观四路,周遭一切莫不尽入眼底。这不就是所谓的“君临天下”么?生于太平年代的我们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明白什么叫作“占寨为王”。巧夺天工的山寨为寨子里的人提供了庇护,带来了太平,这是不是“太平寨”名字的由来呢?
如果说古山寨是人与人之间斗争的遗迹,那么老虎笼就是人与自然斗争的遗迹。在山寨不远处,有一个用石头围成的老虎笼。老虎笼形似现在的封闭式梯形水渠,一头大一头小,大的一头可容一只老虎,小的一头可容一只小山羊,中间用石板隔断。据说为了诱捕老虎,人们在小的一头捆放一只活羊,然后放下石门。活羊咩咩叫,老虎闻声而来,却只能从敞着门的大头进去。老虎进去后,发现小山羊被石板隔着无法下嘴,只能原路后退。这时躲在附近的人只要在老虎退出之前放下大头那边的石板就可以关门打虎了。威猛的老虎瞬间成了瓮中之鳖,不但吃不了羊,还要任人捶打。想着老虎的命运,不由得感叹这老虎笼的建造可谓是心机发明啊,古人的智慧真不是吹的!
在吴伯伯的带领下,我们还参观了南瓜石、船石等天然景观……
转眼到了吃午餐时间,一群人还意犹未尽,一边下山一边向吴伯伯问这问那。吴伯伯也不厌其烦地一一为我们讲述各种细节各种传奇。据他讲,寨子里现在基本没人住,大家都到外面奔前程去了。很多混得都相当好,出国留洋的就有好几个!“这真是风水宝地啊!”吴伯伯再一次感叹道。
看着这位发明菱角酒的黄梅堆花酒老总一脸自得的表情,我不由得回顾起刚刚了解到的太平寨简史——从明清时期的古山寨到近代的红十五军,从老虎笼到古枫树,无一不记录着太平人与自然、与社会作斗争的故事。正是这种流淌在血液里的敢于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让无数像吴伯伯一样的太平儿女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现世传奇,维护着岁月的安宁太平。
上车离开前,我再一次认真打量了这个宁静的小山村。虽然看不到炊烟袅袅的温馨景致,却可以从古树老屋、青山古寨中读懂太平的内涵——哪有什么岁月安好,你所看到的太平祥和是祖祖辈辈太平人用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