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的中小学生放学后参加劳动是必须的。需要去打猪草、喂猪、喂鸡、放牛等等,当然还包括剥花生、洗衣服、做饭等等。虽然累,但和现在的孩子比较起来,我个人觉得,那个时候的孩子快乐多了。我们现在的孩子叛逆、孤僻、沉迷网络、写不出生动鲜活的作文等等这些困扰家长和老师的共性问题,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孩子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的时间太少了。他们每天除了上课学习,课余时间大部分呆在家里,或者就是上各种辅导班,几乎不用做多少家务,除了刷题,陪伴他们的就是手机、电脑等这些电子产品。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栉风沐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在劳动中体验创造的快乐的机会有多少呢?我们现在的孩子刷题太多,劳动实践太少。不是说刷题不重要,而是劳动同样重要,而且更重要。在劳动中对孩子进行意志锻炼,思想教育,比空洞的说教高效多了。
劳动,在一定意义上,不仅仅是劳动。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劳动教育并不仅仅是要学生从事大量的体力劳动。离开智育、德育,离开创造、兴趣和需求,劳动便成为学生的负担和累赘。”跳水冠军郭晶晶和霍启刚夫妇就曾亲自带孩子去田地里插稻秧,让孩子体验自己洗车,在家和孩子一起动手做蛋糕等等,这样的教育和体验,对豪门家庭的孩子确实是最好的“补钙”产品,是最好的营养品,对我们普通家庭的孩子,更应该如此。让孩子吃自己亲手做的蛋糕,他会品出比蛋糕房买来的蛋糕更甜的味道。孩子在劳动中发现的、体验到的情感,会渗透到他(她)的骨子里,血液里,会铭记到脑海里。即使是每天喂喂鸡、照料一只小动物,对孩子来说,收获的,也一定有很多。而且是课本上学不到的。
当然,这只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谈一些劳动的感受。因为有亲身的体验,我觉得,自己小时候曾参加过的劳动,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还是有很多特别难忘、特别美好的回忆。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也收获了劳动带来的诸多益处。
从大的方面说,劳动教育的意义更是影响深远,值得引起我们所有教育人足够重视。众所周知,劳动是人类文明的源头和基本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劳动教育应是提高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全民教育。从我国传统文化中“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信条,到新时代对大国工匠精神的弘扬,劳动从古至今都应受到充分的赞美和尊重。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意义深远。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我们的学校应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在劳动实践教育活动过程中,也有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首先,认识要到位。开展劳动教育不是形式主义走过场,也不是权宜之计蹭热度,而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全科育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时代之所需,大势之所趋。学校应对劳动课的内容、组织管理做出周密安排,确保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
其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具体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在学校,利用劳动课进行集体教育和集体活动。在家庭中,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如整理自己的房间和学习用品、打扫卫生、洗涤衣物、采购物品、参与帮厨等。另外,还应创造多种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因为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实现,现在的农事活动需要的人力在逐渐减少;现在的家庭孩子少,手工业作坊也在减少,智能化家电的普及,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家务活和过去相比,确实减少很多。学生可以利用周末、法定节假日等时间,依托志愿者协会、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组织,参加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助学济困等社会公益劳动,为自己的家乡、自己所在的社区等做出自己的贡献,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另外,在劳动教育和实践过程中,还要考虑安全问题。要指导学生了解劳动实践操作程序和安全注意事项,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劳动工具。
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通过劳动可以提升道德、增长智慧、强健体魄、涵养美感,手脑并用、知行合一,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