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朱良春,生于1917年8月,江苏镇江市人。早年(1935年,19岁)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马惠卿是御医世家马培之侄孙,马家擅长外科)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至此累计学医4年),师从章次公先生(号称深得其传)。章次公先生,师承曹颖甫。
二、成书背景
本书第一版于1989年(作者73岁)由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内容主要为朱老用药体会(共76篇)由其门人及子女整理,名之为《朱良春用药经验》。自己阅读的是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修订版,内容不断补充(改名为《朱良春用药经验集》),目前已有138篇用药经验,截至2019年3月,该书印刷25次之多。
三、主要内容
主要介绍138种中药材的应用心得,为方便自己查阅,此处按字母顺序重新排列(序号及对应页码,一并列出)。并作两点分析:
1)虫类药标红。虫类药多有活血化瘀功效,朱老善于治疗“痹症”,且擅长用虫类药,因此在图表中将虫类药用红色标出,便于后续重点研究。
2)药物出处考证。此处仅粗略考证,查看所列药物的出处,仅考虑清代及以前的作品,只要含有书中药物,即认为出处,不找源头作进一步考证。分析此点主要考虑到三个方面:a)了解朱老用药思路。法不孤起、常有联系,中药同样难以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解出处便于进一步理解朱老用药的思路来源;b)找出没有出处的用药(小黄旗标注)。没有出处的用药,涉及资料更少,书中难得的经验尤其宝贵,找出此类药,一来有助于扩展对中药材的认识广度,二来可以为后续研究朱老此类用药经验的出处提供一个入口;c)找出有出处的药。朱老虽为国医大师,但毕竟是一家之言,且经过弟子及子女整理又转了一道,古书有出处的药,后代人往往在此基础上开枝散叶,便于借此对比分析不同医家对同一味药的经验,以及中药材的演化及其背后的可能性。
四、个人体会
书中用药主要是个人经验,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体会、验证。时间仓促,很多内容没有细读,但仍是看得诚惶诚恐,好话不提:
1)书中内容的传承性。其在南通成立的中医医院疗效差、药费贵,也有幸接触过几个病例、看过其子女处方,求证他人,都觉得药方在朱老原方基础上任意加减、已经变了味道。如果经验那么宝贵,朱老后人中从医的很多,且子女应该更容易得到先人的口传心授,为何疗效不佳?
2)本书的出版。至少过去三十年,医学以西医为主,且该书非中药学教材,为何印刷25次之多?良春中医诊所,董事多为其子女,且一些人关联不止一家企业,朱老的相关信息多次在中央台播出。
阅读过程中,内心对上述两点存有疑问,个人觉得其书中对一些经验有夸大之嫌,当然这只是个人没有根据的揣测,具体还需在实践中加以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