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喀什图的永远之处》。作者记录第一次去喀什图的路途经历及到喀什图后的生活和当地风土人情。平凡而淳朴,忙碌却富有生机,像极了我的故乡。
“我和十来个不认识的哈萨克老乡挤在快要散架的十座老北京吉布车里,被颠得昏天暗地。吉普车像喝醉了酒似的在暴雨中扭动着,摇摇晃晃前进。急雨夹着冰雹砸在窗玻璃上,又像是已经穿过玻璃砸进了车厢里里。”“一路上我们的车坏了又坏。我们下车,等待司机用千斤顶把汽车底盘顶起来维修。”。
我上小学的时候没有见过车,也没有见过电视、电话、……只有在书本上看到过图片,遥不可及,不可想象。上初中的时候在镇上上学,从镇上到家不停止休息,小跑也得需要赶一整天的路。第一次坐车是初二的时候。那时,已有一条弯弯曲曲的乡村公路,但离我家很远,山路的陡峭和危险,不亚于作者书里表述的情景。记得那一天,走了四个小时后,在一个乡政府门口休息,看见一个极其眼熟的人,旁边停着一辆皮卡车,皮卡车里坐着一位时髦的年轻女子。男子一直盯着我,问我是不是谁家的谁,他是谁谁的。后来记起他是我一个远房叔叔,家里穷,共有六个兄弟,他老大,从小调皮,天天挨打挨饿,后来娶了媳妇又离婚,无法在村里待下去就消失了。很多人都说他死了,历经这么多年,他终于回来,且风风光光的,带着漂亮的云南的媳妇,满载很多我们叫不上名的食物和衣物,回到故里。
那天,我跟他们一起坐车回家,车一路颠簸,时好时坏,总是停下来这里修修那里动动,到家已是第二天中午。无知者无畏,在那样恶劣的小道上,破旧的车,没有驾照的师傅,我还是不怕,现在想想,命真的大!后来,听说他贩毒,被处置,没有了后来…
“喀吾图的小孩子们都很忙,忙着上学。不上学的时候忙着偷家里的鸡蛋。上学和偷鸡蛋之外的时间就更忙了,忙着兜了蛋到我家商店买卖。”。我小时候也很忙,忙着上学,放学,周末,放假的时候更忙,忙着放牛,放马,忙着割猪草,忙着和姐姐一起囤柴火…更多时候,我也会约着村里的伙伴,成群结队的将牛群赶到一处放牧,分工协作,一群人放牧,一群人去偷自己家地里的土豆,玉米,还有桃子,梨等。烧起火,尽情享受。每当妈妈说:家里的土豆又被挖了,估计是调皮的娃娃们做晌午饭了…我都静静的听着。我们那里的大人从来不觉得小孩子在地里扒点土豆,玉米这些是偷窃行为。他们非常包容,只要不要乱拔浪费就好。即使被逮着了,数落一番后,会帮忙挖土豆,摘玉米,并教你如何生火,如何烤熟…并慎重的说:以后不管吃谁家的,最好打声招呼,也不要践踏浪费…
我们也有自己独特的节日:火把节和彝族年。我们民族老女老少,善歌善舞,热情开朗,每个节日,全村人都会围在一个空旷的土地上,中心烧起熊熊烈火,带头的吹起竹笛,后面跟着一圈又一圈的男女老少,尽情歌舞,持续三天三夜…那样激情,那样的热烈,长大后没有再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