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荆棘鸟》是家世小说,那么我宁愿说《荆棘鸟》是深刻阐释传统意义上的爱情小说,这是本复线小说,和中国小说《红楼梦》一样埋藏着几条线,同时并行。小说有三条线,一条是以克利里家族一家三代从新西兰到澳州奋斗的背景线,是大背景,所有人物都在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着他们的悲欢离合,另一条组线是这个家族三代女人的爱情线,妈妈菲奥娜、女儿梅吉、外孙女朱丝婷,第三条线是本书的主干线,那就是梅吉与打尔夫的爱情,这是主轴,大背景线和三代女人的爱情组线,都是为了这条主线。
小说背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情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爱情,但是这种爱情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爱情的底色和本来面目。
这是本纯正的爱情小说。小说几位主人公把一生只对一份爱负责当成一种信仰。菲把一生献祭给了初恋,父亲帕迪把一生的爱给了母亲菲;梅吉把一生献祭给拉尔夫的禁欲之恋,而朱丝婷把内心的爱给了弟弟戴恩,所幸最后她逃出升天……
小说男主拉尔夫是一个无法享受凡俗之爱的教士,他曾立下献身上帝的永恒誓约,但他终究是个人,是个男人。外表完美的拉尔夫有着世俗的野心,他渴望达到教廷的中心,披上主教的红色法衣,得到梦寐以求的权力。野心本身并没无所谓对与错,他渴望接近上帝。直到他遇见了梅吉,从此,他彷徨无助,苦不堪言,他在上帝之爱和人类之爱之间苦苦挣扎,他既背叛了上帝,又辜负了爱情。但最终他还是选择站在了上帝和权力一边,放弃了梅吉,但他的内心却一直没有放下这人间之爱。
梅吉就是那只荆棘鸟,在生命中不断寻找那株属于她的荆棘。在她将荆棘扎进胸膛时,她是知道的,是明明白白的,然而却依然要那么做,依然要把荆棘扎进胸膛。毕竟,最美好的东西总要用深创剧痛换取。她也换得了与拉尔夫短暂而美好的时光,以及他从上帝那偷来的戴恩……她用一生来承受这种爱而不得的无望的爱。
梅吉和拉尔夫是彼此的荆棘,就像荆棘鸟,如果没有找到它的荆棘树,就唱不出一生中最动听的歌。如果梅吉没有遇见拉尔夫,她会平平淡淡地长大,到了年龄会嫁给一个牧场主或是牧工,就像她的母亲菲奥娜一样,操持家务,生儿育女,一生都不会懂得刻骨铭心的爱和爱而不得的痛苦和幸福的滋味;如果拉尔夫未遇见梅吉,他在实现自己的野心的路上就没有任何牵绊,他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教士,永远不会背叛他的上帝。但他也永远不会懂得,在成为一个教士之前,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男人,他也会有自己的情欲和弱点,他不是上帝,他只是一个凡人。
《荆棘鸟》的动人之处不仅仅是梅吉和拉尔夫之间的禁忌之爱,是一个爱而不得的悲剧,而且告诉我们,成年人的爱就是一种承受、一种忍耐。
爱有千千万万种,有一种爱是需要用牺牲、用克制、用忍耐,用一生去承受的,成年人的成熟的爱有时候是需要用一生去忍受的。
他们就德罗海达那片土地一样,有干旱、有洪水,在干旱季节需要耐心等待雨季的到来,在雨季同样需要等待洪水的退去。爱也是一样有痛苦有欢乐,就如母亲菲奥娜用了一生才明白,原来她是多么地爱帕西,她用了一生的耐心才明白这个道理,而梅吉也用了一生来等待拉尔夫,才知道她是多么爱他,生命就在这悲欢离合中绵延不断……
《荆棘鸟》写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活背景下的爱与生命,尽管那时的爱情在现在看来是传统的,但是正是这种“传统”的爱情反而是永恒的主题,爱情的本身就是爱,而不是利益和得到;爱是一种忍耐和等待,成年人的爱就是一种忍受而不是占有,是一种爱着而不一定能得到也要坚持爱下去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