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夜读张岱的《天镜园》一文,描写天镜园的浴凫堂,“高槐深竹,樾暗千层”,一侧的兰荡湖则“一泓漾之,水木明瑟,鱼鸟藻荇,类若乘空。”如此佳境,让人想起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而令我心驰神往的,是张岱坐对兰荡,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至今我仍然记得, “字俱碧鲜”四个字当时给心房带来的撞击。周遭茂林修竹,古树阴翳,绿水环流,彼时临窗长椅上展开的书卷,在秀色的掩映下,那一行行文字,已化作一捧新绿的春草叶间,滴滴闪耀着水光的珠颗。这种静谧、宁和而欢欣的情境,正是许久以来我心向往之的读书姿态。
能在青山秀水的胜景里徜徉身心,沉醉读书,逸思翩翩,乃人生一赏心乐事。对于结庐人径的平常百姓,却属不易。陈继儒《小窗幽记》里道出了普通读书人的修行要义,“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在我记忆的田园里,曾有这样一位窈窕女子留下芳踪,岁月的流转,并未冲淡她的屐痕。
高中时代,一个微雨的薄暮,我与好友随着涌动的人流走出校门,背后小山丘似的书包,撑起了黑灰色的雨伞。拥挤的街道还没有亮灯。闹市的嘈杂声像一股污浊的浪潮包围过来。看着眼前熙攘往来穿梭的脚步,好像钟盘上永不停足的指针,又似击鼓棒催促下密集的鼓声,刹那间,我的心中迷漫起一片广袤的茫漠感,不知归途何处。
“玲……玲……”一串脚踏车的铃声在身后响起。一个姑娘骑行而过。大约二十四五岁光景。垂顺的长发上挂着细碎的水珠。她没有拿伞,却不疾不徐。这使我清楚地看到,单车黑色后座上,夹着一本书,书脊上刻印着“呼啸山庄”几个字和对应的英文。
它像一束跳动的火苗,瞬间点燃了我疲惫的眼神。我们的背包里,此刻塞满的是一叠叠揉皱的试卷。我欣羡她能从心所欲,将喜爱的图书揽入囊中,内心无所羁绊,浸浴在阅读的喜乐里,步履也像白鸽般轻盈。驻足凝神,心中有着轻微的颤慄,和细雨飞丝一样的飘渺喜悦,我想像着有一天能像这位丁香般洁净的姑娘,一任窗外风雨的喧哗,悄然独坐在一室桔色的灯影里,饱饮书中流泻的甘霖……
多年以来,在黄昏下班时,我也常常会携带一本至爱的书,似乎有了她的照耀,一路上撒满了光辉。因为要在夜晚赴一场与她的约会,每天经过的街道也不再那么无趣……
去年的一个夏日,在沉闷如樊笼的火车车厢里,我竟然嗅到了缕缕书籍的馨香。
正值暑期,车厢里稚龄的孩童特别多。前面座位的两个七八岁男孩不停进进出出,在走道打闹嬉戏,旁边更有襁褓中的婴孩,响亮地啼哭。我放下手中的书。乘客大都在漠然地划着手机,还有的仰面酣睡。人们用各自的方式切割着旅途漫长的时间。
一个白衣女孩的侧影吸引了我,她的轮廓就如水池边一株娴静的莲花般美好。她略低着头,专注地捧读着一本厚厚的书,偶尔向着窗外支颐静思。拿笔做批注时,耳边黑瀑般的长发微微地飘动着。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书页间散发出阵阵芬芳,将她的脸庞熏染得格外圣洁。
一个多钟头后,她款款起身,一袭长及脚踝的雪白裙裾,一头齐腰的浓密的秀发,芙蓉出水般亭亭净植,清高绝俗。接杯水后,她很快返回座位,继续阅读,仿佛置身于寂静的图书馆,保持着白玉雕塑般的姿势。王永彬《围炉夜话》里写道,“心不外驰,气不外浮,是读书两句真诀。”此刻她用文字砌筑成垣墙,把风尘和车马喧腾摒弃身外。
“字俱碧鲜”,犹如一颗晶莹的明珠,映照出爱书人沉醉于阅读乐趣中绯红的面颊,微醺的眼眸和怦然的心跳。其实,就在不久前,当我夏夜散步纳凉时,凝听耳机里传来的喜马拉雅有声书,当秋日午后的阳台上,我把书摊在煦暖的光影里,都曾捕捉到字如碧鲜霎那间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