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阅读 理性思考 科学运用
文 | 丰言疯语
—1—
前些年,鸡汤文、励志篇大行其道,大有一统江湖之势。很多人津津乐道,把这些“至理名言”当做拯救自己的“良药”,期待着药到病除,妙手回春。
不知何时开始,反对鸡汤、抨击至理的言论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把一些经典励志段子、故事、数据拿出来批驳。诸如:段子是蓄意伪造,无任何依据;故事以偏概全,不具有广泛指导性;实验数据造假,××大学根本就没有做过××实验…不少鸡汤文纷纷被拽下“神坛”,成了新时代的“迷信”盲从,不少人生哲理也纷纷“躺枪”,成了“伪命题”。
从一家独大,到分庭抗礼,两派之争带来的不是观点发展和真理明晰,而是广大读者的困惑无助。笔者也曾一度不知所措,在面对人生问题时,到底是用鸡汤来鼓舞士气,抗争到底呢?还是远离鸡汤,另谋出路呢?
—2—
随着阅读量增加,笔者发现,一些人在绞尽脑汁撰写文稿时,难免断章取义,只选对自己论点有利的部分引用,甚至修改杜撰一些理论上可行的故事,并以“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辩护。大多数时候,人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本能的为自己说话。如果是为了完成写作任务,这种功利性目的可能会更明显。(圣人除外)
所以,有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除了教科书”,其实,即便教科书也会有一些明显的“人为”痕迹。不信,你去看看教科书对“形而上学”的解释,是否中肯?在阅读这个问题上,不妨“小人之心”,对待任何言论,都要结合实际,辩证阅读,理性思考,得出自己的认知。
—3—
今天,恰好看到一篇励志文和一条批判的评论,两者均为此道高手,单独看哪一篇,都会让你不自觉的跟着作者的思路走,并由衷认同。从高手过招,更容易悟出“武学”真谛,下面我们就见招拆招地学习一下。
正方,五个故事立论,证明“人格完善程度决定发展高度”。1.电话客服实习生,在老板没有要求的情况下,主动归纳总结了一个常见问题解答文案,博得老板器重,转正;2.隔壁老王(王健林)仅因为信任董明珠,就投了五个亿玩耍;3.从小被长辈评价“错不了”的孩子,长大普遍都不错,不被长辈看好的,普遍不顺(笔者认为这个就是为了支撑论点,强扯的论据,容易被反驳);4.一成功人士参加电视节目,说自己从小是“坏孩子”,不被人看好,结果当场被嘉宾(初中班主任)曝出当年很刻苦(这个貌似作者自己也感到第三个故事有点勉强,来了个反证);5.作者大学的老班长,全班公认将来会发展好,果然不负众望。
反方,首先针对“故事3”,引用爱因斯坦、爱迪生来证明,早年性格乖张的人也会有“春天”,打开了突破口;接着深入分析,用馒头有淀粉,淀粉可以合成氨基酸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论吃馒头美容养颜。并讥讽说按照这种逻辑,任何一个小的切入点最后都可以毁天灭地,来反驳正文论据片面性,直接进入哲学的高大上范畴;最后,抛出论点,人格完善与否本来就是伪命题(没有人是完善的),退一步,人格的完善与否和高度有关联性,但不是必然因果关系。一气呵成,直接打脸,读者朋友,你怎么看?这种思辨水平和能力确实值得学习借鉴。
其实,大多数“踢馆”的稿子都是这个调调,抓住逻辑不放,用反面事例证明原文论据片面,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然后就直呼“鸡汤有毒,远离鸡汤。”
—4—
其实文章的论据大多是归纳的经验主义,很少有普世真理,除了学术论文。我们再来看,故事1,可能被老板器重,也可能被忽略,还有可能被老资格同事冒领功劳或蓄意打击;故事2,如果说董明珠人格魅力大,为什么格力不买账?故事4、5更是明显的个例,这样岂不是把作者驳的体无完肤,可是,从中又得到什么呢?反而是从鸡汤中得到的那点勇气和希望也破灭了。
反过来,这些反驳论调就一定站得住脚吗?不具有绝对逻辑就一定不能用吗?就拿人类获益最大的科学来说事吧。首先它就不符合绝对逻辑,因为科学结论大多是用归纳法得出的经验主义,经不起逻辑推敲。比如:牛顿观察了10次(或者成百上千次),发现苹果每次都掉到地上,就认为苹果始终会掉到地上,这个推理论据充分吗?有这么个故事,一只猪观察了100天,每天中午主人敲栅栏的时候,就会喂它饲料,它就认为自己掌握了科学定律,可是第101天,主人中午敲完栅栏,就把它杀了。如果还不够,那么我们再来看,牛顿理论认为物体的时间、长度、质量都是绝对的,无论观测者是谁,一米尺子长度就是一米,是不变的。但相对论则证明,这些数值都是相对的,观测者不同,同样一个物体的属性就不同。一个宇宙飞船接近光速,飞船之外的人去看这个飞船,会发现飞船的时间变慢了,长度也缩短了。而且现在观察得到的宇宙定律都可能是宇宙短期的某种平衡状态,谁知道哪天会不会就发生天体异变,就像小说《三体》描绘的那样。这些都说明科学只是某个片面上的真理,如果从全面性上看就是“伪真理”,是不符合严密逻辑的,难道我们就要抛弃科学吗?话说回来,明知道牛顿力学是错误的,相对论更正确一些,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用牛顿力学解决问题呢?因为实用,因为就生活而言,并不需要相对论那样的精确。所以,并非所有的事都一定要逻辑严谨、分毫不差。
鸡汤文、励志篇或者其他什么文章也都一样,你可以质疑它的正确性,但不要否认它的积极正面作用,人总是需要一些鼓励和鞭策的,特别是在逆境困境中,一丝希望一线曙光,都是重新振作的勇气和契机。作为读者,要有辩证的思维、批判的意识,但也要善于利用于己有益的部分。比如故事1大抵是要表达,用心的人机会总要多一些,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应该理解为要做个用心的人,以期获得更多的机会,这是符合概率论的。但不是说,只要你主动做一份归纳总结就会成功,成功的变量很多,是不能直接复制的。就像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所以人们常说,只要在这1329次上关注到一次或几次就可以避免事故。那么,反过来,要想成功,就要确保这1329个要素都实现,缺一不可。鸡汤和一些观点都是生活的简化模型,只突出了一两个重点,只把握这么少的要素,还差得远。但也并非就是“鸡汤有毒,珍惜生命,避之不及”。
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