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撕吧,给孩子的。”每个生长在东北的孩子,都是听这句话长大的。小时候每年春节,都会看到大人们上演一出拉拉扯扯的大戏。明明是崭新平整的一张纸币,被几个大人你塞给我,我再塞给你,硬生生揉成一团皱巴巴的演算纸,才交到自己手上。
从记事起到高中,收到的小票票面值在变大,但即使是和红色的毛爷爷确认过眼神,也始终不能帮它摆脱被蹂躏的厄运。
爸妈总说,过年只有小孩子最占便宜,而大人们,要张罗着制备年货、串门送礼、掏压岁钱,折腾人不说,腰包还瘪了不少。而我最开心地就是,他们从来不以“先帮你攒着”这样的话为说辞,没收我的压岁钱。每次过完年,我都俨然一个小富翁。
东北的春节,还要数年三十儿最热闹。孩子们在除夕早上起床时就换好了新衣服,穿上红袜子“踩小人”,开始迎接美美的新年。
农村的冬天吃两顿饭,吃过简单的早餐后,孩子们去家门口放鞭炮玩,炸的经过的老母鸡跳的老高,家里的狗听到炮仗声,也“汪汪汪”地叫个不停。大人们嫌我们太吵,开门喊道:“躲远点玩,别在门口晃荡!”于是便接着为下午的团圆饭忙活了。
农村的家庭,需要冷藏的年货都是放在仓房的缸里,要早早地拿出来解冻。约摸着到了中午,炖菜就陆续开始下锅了。
整桌菜全部做好大概是四、五点钟,八个菜是最少的,人多的家里会有十个、十二个,东北人讲究好事成双,一定是双数,大鱼大肉必不可少,东北话叫“硬菜”。
饺子在东北人眼中的地位,是所有饭食中排名数一数二的,隔三差五来一顿,逢年过节更是少不了。吃过丰盛的晚餐之后,女人们开始和面、剁饺子馅,年三十的饺子多以芹菜、韭菜馅为主,不吃酸菜,这“酸”寓意不好。
春节联欢晚会开始的时候,全家老少图个喜庆,都会参与到包饺子中来,帘子上摆着东倒西歪的饺子,出自家庭中各个成员之手,小孩子不会包,大人会直接从面坨上扯下一小块面,拿去过家家。再大一点的,也会一起按饺子记子(记子:擀饺子皮的那块面)。小手心一按,就成了一个,看小孩子脸上得意洋洋的表情,就知道他们有多骄傲自己的“厨艺”了。
我家的饺子11点多上桌,出锅前放鞭炮,饭桌上,老人们会感叹,这春晚一年不如一年有意思,也确实,随着爷爷奶奶那辈人喜欢的老艺术家们,陆续离开春晚舞台,他们也难免觉得不适应。
半夜吃饺子是东北年三十的压轴大戏,过了午夜12点之后,屋子外面的鞭炮声也渐渐停了,小村庄慢慢恢复了原本属于它的安静祥和,而忙活了一天的大人孩子们,也微笑着进入了梦乡。
算上今年春节,也有五年没回黑龙江老家过年了,广州的朋友经常会问些关于东北很好笑的问题,比如“雪糕真的是放在地上卖的吗?”、“常温的啤酒真的比冷藏的还要冷吗?”……每到这时,我都会装作科普大师,诉说着家乡的风土人情和过年时的差异。“不只雪糕放在地上卖,还有冻梨、冻柿子。”
又一年新春将至,把儿时的年味儿寄于文字,藏在心中。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