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报》在关于《自私的基因》书评中写到“这是一本对任何一个人都容易理解的关于科学主题的图书。”该书的作者理查德·道金斯是牛津大学的高级讲师,他把艰深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儿童能理解的通俗、清晰、简明的内容,这无疑是个礼物。
作者认为有三种类型的读者,他们分别是:普通的读者—即外行人。为了让这一类读者阅读无障碍,作者在写作中避免使用“佶屈聱牙”的术语。以通俗的描写重新定义晦涩的内容而不失其精髓。这也是本书不同于以往科普作品的一大特点之一。第二类读者:要求严格的行家。第三类:学生。作者希望本书能为学习者提供非数理性的注释或引导,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学习。
由于时间的推移,新的事实让理论充实,复杂和谨慎是科学作品永恒的标识。自私的基因这一认识直接隶属于达尔文理论,以此为起点,并有了视角延伸。我们都是生存机器—为一种被称为基因的自私分子而被隐蔽地输入了程序的机器人载体。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活着却不知为何活着,面对一些问题,譬如生命有意义吗?人的生命目的何在?人是什么?人们摇摇头表示无奈。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关于生命的认识,人类首次有了令人满意的回答。
本书的推理逻辑是:人类和狒狒都是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出现的产物。其结果是:凡是经过自然选择进化而产生的任何东西,都应该是自私的。当你走在街头,足以确认人群中任何一个人是利己主义者。在动物中,雌螳螂喜食同类;南极洲的帝企鹅推搡同伴去做海豹的试验品—这些都是自私行为,说自私,有时还太过轻描淡写了。然而利他主义还是存在的,最普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动物父母。 动物会冒着生命危险以保护自己的子女。在此基础上,本书运用“基因的自私性”这一基本法则来解释生物个体的自私性与生物个体的利他性。
本书研究了相同物种的生存机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亲代的、两性的以及攻击性的等等相互作用。从而披露社会生物学的利他主义进化论。
作者指出,任何复制过程都具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它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他肯定会发生差错。这正符合墨菲定律,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对于生物进化来说亦是如此,产生差错是必不可少的,生物进化才因此成为可能。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物竞争遗存下求生的机器,这里的“我们”包括人类、动物、植物、细菌甚至病毒。地球上生存机器的数量不可计算。不同的生存机器纷繁复杂、各不相同。唯一一致的是复制基因——即DNA大分子。是的,作者在本书第三章详尽介绍了DNA大分子。其职能主要有二,自我复制和间接地监督制造另一种不同种类的分子—蛋白质。基因控制着胚胎发育和人体的制造。
在第七章,作者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做母亲的是否应该有宠儿,这里的宠儿不带主观上的意味。而事实就是,母亲在子女身上投资时,其资源分配往往是不均的,即亲代投资不均。一个母亲和其子女,其亲缘关系都是一样的。如果母亲事实上有所偏爱,那也是复杂的外在条件带来的差异。实际上,这就引出了生物个体利己主义的话题,即生物生来就有自私的基因,实际上,面对动物亲代之间的欺骗、自私行为,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必须把利他主义美德认真灌输到孩子的头脑中,因为孩子天性中并不含有利他主义的成分。
我们必须承认,自私基因幸存了几百万年,是人体内唯一的永恒部分。如果没有自私基因,那利他主义也不会有进化的过程。
2017.10.28夏思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