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两件古代的事儿。
努尔哈赤晚年时征伐叶赫部,当时他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女真,只剩下叶赫这个刺头了。
但是叶赫很强大,只是稍弱于金国。叶赫首领当时纵横捭阖,也在不断扩大地盘,还和明朝结盟,从明朝不断获得火器和财政支援,也很勇猛善战。
所以努尔哈赤要吃掉叶赫,很难。
有一次,努尔哈赤几乎倾巢出动,带领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这三个成年儿子,以及侄子阿敏,还有一大堆儿子,来征伐叶赫,连续获得胜利。手下情绪激昂,都想趁机灭了叶赫。
但是努尔哈赤却退兵了。
皇太极们不解,问父亲为什么不乘胜灭国。
努尔哈赤说(大意):
叶赫是个大部落,和我们差不多。我们越往里打,它的反抗越强,我们短期内并没有灭掉它的把握,如果强行灭它,我们会损失惨重,万一灭不掉,我们就惨了。但这次我们拿走它六个小部落,消化吸收,会不断消耗它的实力。叶赫的人越来越少,它的大头领们的财政收入就会不断减少,生活和用兵能力会每况愈下。所以我们每次只要打掉它一点,几次之后总归能吃掉它的。
努尔哈赤的意思是:叶赫是个大部落,建州女真并无一口吃掉的实力,不如慢慢来,这样可确保胜利。
后来他果然把叶赫灭了,完全统一了女真。
努尔哈赤的做法,皇太极听进去了。他当时就觉得父亲的想法非常高明,佩服之至。
皇太极可不是不敢打。从个人勇力来说,努尔哈赤、皇太极都非常厉害,说他们以一当十都是低估的,但限于篇幅,这里就展开描述他们的个人勇武了。就说一点:他们都是勇力卓越的人,但在连续获胜的情况下,仍不敢轻视一个大国。
后来皇太极继位,连续侵扰明朝。大的就有三次,从古北口入关,在山西、河北、山东一带连续抢掠,不断损耗明朝的国力。
当时的金国,有没有实力灭掉明朝呢?
早在1630年代,金国/清朝内部就多次有人给皇太极提议,说不如大举进兵山海关,直接占领北京,把明朝灭了算了。
但这些建议,都被皇太极否决。
皇太极的说法是(大意):
以我们八旗劲旅的实力,现在占领山海关乃至北京,并不难。我们付出重大代价,完全可以做到。但是,占领了北京又怎么样?下一步呢?
以我们现在的实力,只能占领北京和附近地区,我们的国力已经不能支持我们继续扩展了。但是朱家子孙那么多,他们还会另立一个皇帝。如果选出一个英明的皇帝,以大明几乎全国的实力和我们对抗,我们如果选出一个英明的皇帝,以大明几乎全国的实力和我们对抗,我们有必胜把握吗?显然没有。
所以怎么办?
所以,我们不要去打山海关,也不去打北京,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去大掠一次。我们每次都能抢回几十万人口和猪马牛羊,留一个烂摊子让明朝不断补救吧。而他们内部还有农民起义,李自成张献忠什么的。所以我们这么做,让他们两头难以兼顾,不断损耗国力,我们则不断强大自己。所以再等等,以后再说。
我们不仅不能灭掉明朝,反而要不断和他们谈判,争取一个有利于我们的条约。
皇太极深得努尔哈赤精髓!
可惜明朝始终不和清朝谈判,这也让皇太极每次都有在他看起来名言正顺的借口。
皇太极不求速胜,他要的是100%的必胜。
拿出全部筹码去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把希望寄托在偶然性上面。这种事儿,他是不会做的。
有时胜利不讲究一击而破,而是慢慢蚕噬。人们总是高估短期的利益,而低估长期的得失。
不虑胜,先虑败,或者考虑获胜之后下一步该怎么办,会不会因为一系列表面且肤浅的胜利,反而遇到一个自己处理不了的大烂摊子?
摘自:老邓的财经茶社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