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的课都有这方面的知识。精准表达,就事论事,改变从接受开始。
平时我们看见交流对象有做不好的事情的时候,一般的表达都是添油加醋的,很少就事论事。
不准买玩具,天天买玩具。
不能买糖,牙齿都蛀完啦。
你又忘了关门,没有一次记得住。
天天有把东西乱扔,要用找不到。
天天那么迟起床,对身体不好。
就你会这样别人都不会。
整天玩手机不要干活……
这些表达方式大部分人都会用和听到过。往往说的人不觉得,听的人会莫名的不高兴。以前没有学习过不知道这个不高兴的心情是为什么,因什么而起,很平常的话,自己也会说的,为什么听起来那么难受。
听了老光的课后,知道上面这些话里,有很多形容词“ 天天,都蛀完了,又,没有一次,就你会,别人都不会,整天……”。等这些词是表达不是单一行为,而是重复行为。而我们说对方什么事做不好是对于那个当下的。可为什么喜欢把以前的行为也牵扯进去,夸大了说呢?
人们喜欢在教育别人的时候,找最让你痛的表达方式,好让你记住自己的错。你不是一次了,好多次了,天天这样,甚至无药可救了。
会用这种表达方式的人,应该都会感觉不舒服,但是都很少想过改变,因为都一样模式。都想用一句话让对方永远记住并改变。
看看不带形容词的说法怎么表达,会不会让人舒服和愿意接受一些,因为只有心情好才愿意听话和改变。
今天不买玩具,昨天才买过玩具。
现在不能买糖,你有蛀牙了。
你刚才忘了关门,怎么才能记得住。
你昨天把东西放那里,我找不到。
现在9点了还不起床,对身体不好。
你是这样做……别人是这样做……你觉得怎么做更好。
今天玩两小时手机,现在要开始干活了。
明显不加形容词的表达听起来舒服,愿意接受。表达就是把事情说清楚,让对方清晰明了。加了形容词就变成责怪,指责。
然而现实里,会这么对待和被这么对待的,已经麻木了,只有互相反击,就算严厉的责备也不会改变,怎么办。
中午,我想叫儿子帮我把货放到阁楼去,儿子正在玩手机。
以前我的叫法一般是:“儿子快点不要玩手机了帮我把货搬上去”。几乎没动静的。“听到没有啊!快点,就知道玩手机整天玩你停一下都不行吗?停一下又能怎么样”。还是没动静。接下来要么人生攻击,要么大道理。最后事情还是我自己干,儿子烦恼,沮丧,自责的一个人带着去了。
今天的我,也是现在的我:儿子你游戏什么时候结束,还有几分钟结束。门口的货要搬阁楼去,我一个人干不了。
儿子:啊!不想干啊!
我:你就想干一下吧!我穿着裙子,上上下下不方便。
儿子:那我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我边玩边看。
半个小时后儿子说:好了,去干吧!
因为时间不急,所以好沟通一些。如果时间急,儿子又已经开始游戏。那没办法,如果不想闹不愉快就只能自己干。所以现在如果有先知道要干的活都先告诉他,什么时间要干活。他也经常会问要不要干活,不然是开始游戏了。
这已经是我学习后的收获了。如果实事求是的好好沟通都没效果,那么就不要野蛮沟通了,根本没用还伤元气。
最好是经常有沟通,就知道和熟悉对方的一般需求。就可以避免突然要对方做什么,在对方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你的需求能得到满足的机会是很少的。
有效的沟通,是能够满足双方需求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