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燕太子
在背包客文化盛行的今天,云南早已经不神秘了。苍山洱海,或者丽江小倩,被炒成了商业符号。但我依然选择一人上路,前往云南,总觉得没有走过大理和丽江的人生是不够完整的。
大理和丽江有着明显的区别,最美的风景在大理,慢生活在大理,最有趣的人在丽江,音乐和诗属于丽江。
1.大理:围着火锅,我们干了一瓶风花雪月
晚上9点,风的记忆客栈,大理古城
客栈的院儿里摆着一张长桌,够10个人坐。桌上一套齐全的茶具被挤到角落,茼蒿、土豆、肉卷儿、豆芽、鸡爪占了大半个桌子,中间是咕嘟咕嘟冒泡儿的火锅。
“来来来,葱姜蒜还有辣椒自己调。”招呼我们的是客栈的厨娘灵灵。
灵灵21岁,自从被客人认为是89年出生之后,她遇人就爱问“你看我几岁”。灵灵来自四川,在银行工作了两个月后辞职,只身来到大理,每天做做饭,陪着客人到处玩。她有一个习惯,出门必须换一套文艺古风的衣裳,然后在游览时让客人给她拍照,尽管夜晚的大理气温低于6度。
“我要拍照,记录我的美。”她这么解释。没办法,正是最美丽的年华。
坐在灵灵左边的是广西小伙“泡面”,戴个眼镜,瘦瘦的,一口气却能吃两碗云南的凉鸡米线。“泡面”看着很斯文,听说是做金融的,从他下午驾驶电动车的技术来看,胆儿也不大,但是从大理分别后他却一个人前往香格里拉徒步,有点胆量。
坐在灵灵右边的和我右边的两个辣妹子是四川结伴来的,有着四川人的白皮肤和好身材,从见面到告别,满嘴都是川话,惹得我说起普通话来也有了川普的味道。
客栈管家小戴从房间里拿出两瓶风花雪月啤酒。
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这四句勾勒出最美的大理,最美的大理得有酒。我们不断得往火锅里下着肉,碰杯,说着烂俗的笑话,一直喝到深夜。
我和他们的相遇追溯到8小时前。
今天下午的两点,我从客栈醒来,洗去昨晚一夜的风尘,正打算独自享受大理的蓝天。走到客栈大堂,六七个客人叽叽喳喳正聊着。
“你也一个人玩?”开口的正是灵灵。
“是啊!”我拔下耳机。
“那跟我们一块儿去,我们去喜洲。”灵灵邀请我,边上的四川姑娘也应和道。我虽然并不知道喜洲是什么地方,但有陌生人陪伴倒也是挺有意思的,就欣然答应了。
最后同去的有六个人,我、灵灵、泡面,俩四川姑娘,还有一个正上大学的云南女孩儿。我们两人一辆电驴,从古镇开到才村,从才村来到喜洲,一整条线路也顺便环行了洱海。
沿着环海西路,两边是宽阔的菜地,是种油菜花还是豆角,凭着村民们的喜好和勤劳程度。这里的耕种方式依然沿袭着最古朴的人力,大爷赶着老牛,老牛拉着犁。省道上车辆不少,时不时会过几辆拖拉机,突突突突地摇晃着过去,还拖着一条黑烟。
3月是云南旅游的淡季,据说春节是十分繁忙的,大伙都跑来躲避严寒。现在的洱海挺安静,游客不多。洱海是淡水湖,却也配得上“国内最大的”前缀。只一眼,就被湛蓝而深邃的海水所吸引,风时急时缓,海面上卷起一波一波地薄浪,加上四处飞窜的海鸥,还真有些来到海边的错觉。洱海并不是没有边界的,他仰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沿岸有一些树沉了半个身子在水里。要是能坐在海景房的阳台上,我情愿这样度过下半生。
快到喜洲的时候天开始落雨,一颗颗不成威胁。后座上的云南女孩儿让我别担心,这里的天说变就变,五分钟后又要放晴。果然,五分钟后雨就停了。
我们在喜洲吃了凉鸡米线,姑娘们挑了几件漂亮的民族风衣服,又上路了。没成想,这会的运气不大好,雨又下了,越下越大,啪嗒啪嗒打在脸上很疼。万幸的是,车行老板给我们每辆车里都留了雨衣,不幸的是,雨衣太小,车头都盖不满。
最后,我们拖着半湿的身体回到客栈,迎来了一顿火锅。
一天中,享受过大理的阳光和雨露,还有酒和火锅,没有比这场相遇更畅快的了。
2.丽江:巷子里的画室
下午14点,官义巷,大研古镇
老马来丽江已经12年,曾经的朋友以不同的形式离开,去世、逃亡或者回归生活,而自己还是愿意在这里做一个“混混”。
离开丽江的前一天下午,我在大研古镇的巷子乱窜,试图把自己走丢。穿过木府,穿过自拍杆,我转进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巷。巷子里也零落着几家客栈,但生意明显要清淡不少,没有什么客人进出。
我顺着巷子漫步,一扇窗子很扎眼。
“独立影像、民谣音乐”
“眼望着北方”
......
窗户上贴满了旧海报,竟还有一张A4纸上写着“招剪辑”,这样能招到人吗?
我朝着屋内望了一眼,里面堆放的是画,可能又是哪位小资青年做的小店吧。
我双手插进裤子口袋,半仰着头,漫不经心地走进去。老马端坐在沙发上,上眼皮肿的厉害,长发耷到了肩膀,戴着一顶军绿的帽子,穿着一双厚皮靴,朝着我微微颔首。
我12点钟方向是一张长近3米、高1米的油画,数不清的抽象人脸填鸭在画布上,每张人脸表情都不同,却都很焦躁。后来老马告诉我,这是他的《嚎叫》系列之一。
我自然地坐在老马的沙发上。和所有住在丽江的人一样,他的茶几上也配备着一套茶具。不过杯子和壶里茶渍明显。他继续端坐着,双手放在膝盖上,上半身很直,没有要给我泡茶的意思。
“这些都是你画的吗?”我试图打开局面。
“对。”他大方地介绍着眼前的画。一间店铺大小的画室里堆着的画大多宽于一米,布满了屋子,只预留下一台电脑和一张长沙发的空间用于活动。电脑里放着民谣音乐,并不是丽江酒吧里的吉他,是带着蒙古草原气息的低吟。
10多年前,老马和家人搬到丽江,潜心作画,与他的兄弟朋友们过着逍遥生活。而他对这里的爱从第一眼见到雪山时就扎下了根,为雪山作画,为雪山做行为艺术,哪里都不属于的老马,不知不觉在雪山下住了10余年。10多年后,他变成孤家寡人,唯有一只名叫狗蛋儿的猫陪着。
我们从他手里的烟谈到油墨,从画画谈到他的家乡陕西。而他马上要回到家乡开自己的画展,这是他第一次正式亮相。他说到这里搓起手来,略显兴奋。
“要出来的时候一切都水到渠成,不是想出来,而是有些东西推着你出来。”也许这次画展后,老马要彻底告别蛰伏丽江的生活,不为名利,只因为是时候了。
他将一本画册递给我,《雪山》、《嚎叫》、《远征军》......在丽江的十二年,老马的成果还是不少的。他算是丽江第一批艺术家,和很多这里的“老人”一样,他喜欢把“从前的丽江”挂在嘴上。
“《嚎叫》系列很多被搬到了重庆,还有很多画几年前搬出了古城,让丽江那场大火给吓的。”他说着笑了,点着细长的烟,眼睛被肿着的眼皮挤成两条细缝。
他听说我是杭州来的,便谈起自己的一位老友。老友曾给老马拍摄的纪录片写过前言,他说老友是唯一可以批评自己的人。果然,艺术家们都挺自恋,也都爱细数自己不多的朋友,大概是能懂自己的人太少了。
谈得起劲儿了,老马会唱上两句。西北汉子的声线有天生的优势,他的民谣歌声不轻浮。
在西北的日子里,老马偶遇华阴老腔,那是比谭维维带着他们在综艺节目上亮相早好几年的事。老马的两嗓子让华阴老腔的老团长吃了一惊,唠着唠着,老马扛起摄像机,为他们拍下纪录片。“过两年我还要去拍,时间跨度长,片子更厚实。”老马比划着,为我倒了一杯普洱茶,说是养胃。
之后,我们相谈甚欢,老马请我在忠义市场内的小店里吃了饭,他边咪着小酒,边说着故事,我则饮茶。
告别老马的早晨,我从万古楼看完清晨的丽江,画室边上的小学里已经书声琅琅。我来回在巷子的徘徊,老马还未起床。9点,我走到忠义市场吃了一碗米线,又找到老马每天吃饭的小饭馆,为他预存了一斤酒,也许他咪着小酒的时候还能想起我。
以上图片和文为个人作品,转载请标注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