嫪毐何许人也?
“大阴人”、假宦官、太后情夫、战国时地盘最大的封君、秦始皇“假父”、政变失败者、被车裂并夷三族——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的嫪毐的一生,戏剧化程度远比脑洞大开的网络IP剧还要劲爆。
尤其是嫪毐的“首秀”,《史记·吕不韦列传》更是描述得绘声绘色,成为两千年来挑逗人类想象的身体奇观——说吕不韦为了摆脱太后的纠缠,遍访民间找到嫪毐这位奇男子,让他扮成杂耍艺人表演节目,用生殖器挑着一个小桐木轮子行走,以勾引太后。如此天赋异禀,太后欣然笑纳,干柴碰上了烈火,一发不可收拾,嫪毐假扮宦官进宫,还和太后生了两个儿子,俨然是秦始皇的便宜爹。后来,他甚至打算干掉赢政,让自己的儿子当秦王。
真假?
纯属虚构。
首先,说说嫪毐和吕不韦的关系。
秦始皇赢政继承秦王位时,年仅十三岁(此为虚岁)。按照秦的礼制规定,秦王必须二十二岁举行成年的冠礼之后,才能亲政。期间,秦国军政大权尽操吕不韦之手。
吕不韦独揽大权,对一天天长大的赢政心存忌惮。在赢政十九岁时,吕不韦公布了由门客共同创作的《吕氏春秋》,宣布:“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据说当时没有一个人能做到。
这本书真的没有可以改动的地方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为什么人们会放弃巨额奖金?说穿了很简单,是畏惧吕不韦的权势。
吕不韦就是借这个机会向秦王示威,展示自己的肌肉块。
但未来的始皇帝可不吃这一套,他通过扶植太后的势力,来对抗吕不韦。而嫪毐,就是太后势力的代理人。
也就是说,嫪毐和吕不韦是政敌。
其次,说说嫪毐和太后的关系。
嫪毐确实是太后身边亲近之人,也许是情夫,也许是极受信任的幕僚,也许兼而有之。嫪毐的身份应该是贵族,因为在战国时代,贵族有姓,一般平民没有姓。所以,嫪毐能够辅佐太后处理朝政,甚至代替太后发声。
在赢政的纵容下,嫪毐的崛起速度非常快,财富和政治资源迅速积累,就在赢政亲政的前一年,太后把嫪毐封为长信侯,给他两个郡作封地,嫪毐一举成为战国时地盘最大的封君。
这时,秦国内部的政治斗争越来越激烈,嫪毐的权势已经发展到与吕不韦不相上下,以致秦国官场都在说:“与嫪氏乎,与吕氏乎?”似乎嫪毐还稍占上风。
最后,说说嫪毐和赢政的关系。
赢政二十二岁行了冠礼,从幕后走向台前,正式亲政,嫪毐也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有人告发他秽乱宫闱——赢政立刻下令彻查。
刀俎之下的嫪毐决心孤注一掷,先发制人,遂伪造秦王与太后印信,领着僮仆门客和少数受骗的军队发动政变。结局显而易见,在有备而来的对手面前,顷刻覆灭。
《史记》说嫪毐被擒后,处以车裂之刑,夷三族。他和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被“囊扑”,就是把人装到袋子里扑杀。1975年考古出土的云梦秦简推翻了这种说法。
据记载,嫪毐兵败,参与叛乱的属臣二十人被斩首,并车裂示众,灭其宗。其他追随嫪毐的人都被严厉处置,连同家人一道发配蜀郡,嫪毐本人也流放到那里,直到十二年后,在某座山里死去。
嫪毐事败的次年,赢政免除了吕不韦的职位,命他出居食邑河南。三年后,吕不韦服毒自尽。
综上,嫪毐先是赢政制敌的武器,然后是一块丢掉的抹布,任他自生自灭。
嫪毐并非真名,只因“嫪姓无行,故曰嫪毐”——这个姓嫪的士人品行不端,所以叫他毐。这是秦国官方给他下的结论。
问题来了,《史记》中写的那些故事,是从哪儿来的?
答案是,民间流传的。
因为“天下苦秦久矣”。
六国遗民,还有被严刑苛法折磨得心惊胆战的黔首们,时刻盼望暴秦的灭亡。谣言就在这样的群众基础上产生并广泛流传——秦始皇竟然是吕不韦的儿子,秦始皇的亲妈是个欲壑难填的淫妇——说这些的时候,多么的解气。
这种现象并不稀奇。元朝因为天怒人怨,其末代皇帝就被明朝人说成是宋朝皇室后裔的儿子。明成祖朱棣篡了侄子的皇位,当时就盛传他是元末帝的儿子,说他娘是元朝宫人,带着身孕跟了朱元璋。这都是衔恨之言,又非常贴合民间情绪,人们非常乐意传播。明知道不是真的,但打心眼里希望那是真的。
那么,史官中最靠谱的司马迁,为什么会信谣、传谣?
一方面是史料不全,而民间流传的种种说法俨然成为常识,另一方面是司马迁从情感上也对秦之暴政耿耿于怀,所以,他采信了世人编造的流言,而谣言一旦被史家采信,真相也就真的不重要了。
如果喜欢,请点个赞。
转载使用请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