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形成了我们今天强大的凝聚力,赶跑了妄图毁灭我们的日本人;但它同时,又在我们长达几千年的教育传统中,深深地刻下了“应试”两个字,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也无法否认。
教育是有通病的,不光是中国教育
不管是西方的教育,还是东方的教育。开始时(现在可能也好不到哪里去),就是它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它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等也注定了它有极强的脆弱性。
设想一下,如果儿童学习的东西,是一些他并不了解的东西,甚至也不感兴趣;而大人-指导者、监督者、传授者-什么名称都行,所采用的,让儿童在自发性明显不够的情况下,想要给学生这些东西,他就会采用一些“死记硬背”的方式,也很乐意“适当地”体罚、奖惩学生,来促成虚假繁荣的表象,让可怜的学生凭借头脑中的一点残存的记忆,去完成大人设计的答卷,促成大人眼中,那令人满意的、虚假的繁荣。“暂且配合你,出演这虚假的繁荣”。
当然,我所说的是一种“教育”的极端情况,现如今,由于杜威等人的提倡,世界人民意识的觉醒,人们在教育教学中会适当地注意儿童自身的兴趣和倾向,尽量地学习一些“有用的”知识,不与社会脱节。但是效果呢,蜉蝣撼大树罢了,真正“有用的”又有多少呢?所以有多少个瞬间,你考完一场试后,最想让自己大脑做到的,就是瞬间忘却。因为这些考试的内容,也许除了考试之外,你知道绝大多数是不会用到的。
这样一来,“教育”就有极强的脆弱性:最好的结果就是,学生按照成人-权威制定的计划,走完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最终顺利地拿到了大学毕业证?硕士毕业证?博士毕业证?最好是这样,成为人人称羡的精英。天晓得在大自然的优胜劣汰中,人类社会也不能例外,或者是幸免于难。大部分人不是这样的,大部分人是陪读,是炮灰,他们浪费了好几年的青春(毕竟有些教育还是管用的),换不来一个毕业证,那也就什么都没了。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忘记什么“鹅鹅鹅”,“什么‘床前明月光”,什么“高等数学”“线性几何”“概率论”,然后真正地为他们的职业去学点儿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