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野武先生已喝过三杯,熊先生问他还需要吗,北野武先生说最后一杯。
没想到我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还想北野武先生继续呆在小酒馆里,我继续躺着,想继续听。
从某种角度看,我不是个讲规矩的人,因为我不容易听进别人的话,尤其是长辈的话,他们很喜欢打着“吃盐比你吃米多”的旗号高谈阔论,但说出的东西也基本上是“盐和米”了,倒不是说“盐和米”不好,只不过我不想以后的自己成为一个只关注“盐和米”的人。
再说,我不是听不进,我都会安静地听,不反驳,只是不容易听进。
倘若话语的内容超出了“盐和米”,我的目光是会立马变得雪亮,立马聚焦到对方身上的。于是,我就会静静地听,默默地思考,北野武先生的话我就爱听,风趣、入理,有见识的老人家就是不一样!
有时还是挺困惑的,我安静地听是规矩,但听了不做好像又是不规矩了,北野武先生说:“所谓规矩,从根本上考虑,其实就是为他人着想……即便你不知道什么规矩,如果你能够事事为他人着想,那你做的事基本上也不会很不符合规矩。”
那我究竟是为对方着想还是不为呢?又或者说我叫“基本上不会很不符合规矩”吗?
“但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是不应该被这种事情所困扰的。说得简单点,如果你使不好刀叉,那你只要请店员拿一双筷子来就行了。如果哪家餐厅告诉你没有筷子,那就是餐厅的不是。越是好的餐厅,就越会为顾客考虑。”
人上了年纪就不容易听进别人的话,反过来还喜欢给别人大谈光荣历史,“可是呢,说这种光荣历史非但没有一点好处,还会把和谐的谈话氛围给糟蹋了。”
也许我也是上了一半的年纪了,虽然还不至于谈事迹。为了氛围,倒不如闭上嘴巴洗耳恭听,我是这么想的。
洗耳恭听也是一门学问,北野武先生提到了“引水”的比喻,和别人说话就像挖井,引水就是谦虚地咨询,倘若一味地夸夸其谈,对方就不会告诉你任何新鲜的知识,当然这水引出来了,有可能会把知识“洗进”你的脑海里,也有可能顺着耳廓把话“洗”出去。
我们都以为手机是一种高效的社交方式,如果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你举起了手机,就相当于表示你不感兴趣了,想停止这番对话了,这么说来手机究竟是“开启社交”还是“终止社交”呢?
北野武先生说:“随着沟通手段变得越来越数字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变得越来越肤浅了。”
比起过去,我们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所使用的途径是方便了,但乐趣也少了。
“比如登山,如果坐直升机直接飞到山顶,就享受不到登山的乐趣了。与此同理,如果你要买书,那最好是到书店里去买,而不是在网上买。当然啰,书店里也陈列着许多无聊的、你不会想买的书,但重要的是你在书店里溜达来溜达去的行为本身。”
生活的效率是提高了,但是牺牲了某些我们感觉不到但又重要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的音乐数字化了,原理是把人类听不到的波段砍掉了,我们认为这些信息不需要。问题是,“因为人类的耳朵无法辨识,就能说我们真的听不见这些声音了吗?”
当然,也有坚持唱片比CD好的人依旧大有人在,例如《奇迹唱片行》里的包括弗兰克在内的一众人。
北野武先生说,如果我们认为依靠这种汇集了人类各种智慧的机器,我们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就大错特错了。恰恰相反,我们会变得越来越蠢。
他举出了唱“我的世界里只有你”的歌者,伴随着一阵冷笑: “你这个傻瓜,你不知道世界上有几十亿人吗……词作者肯定会说这只是一种比喻的写法,但这样的比喻也实在太幼稚、太直接、太粗鄙了。我真想问问这些高手:‘写这种歌词你们不觉得难为情呀?’”
他的点评让我想起了经常回荡耳边的旋律:“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
哈哈哈,也许这种人真的不会难为情。
大众变得不聪明倒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商业是“发展”了的,“把大量的物质,推销给大量的人群,这就是在当今社会里赚钱的基本原则。”
“食品也好,书籍也好,电影也好,弄得越肤浅越轻薄,就越能赚钱。因为这样的话,就连傻瓜也看得懂。只要把水准放低,就能大量推销……这样就能赚它个钵满盆满……以前只是香蕉大甩卖之类的东西,而现在就连知识和教育都成了薄利多销、大量消费的对象。”
看着网上充斥着无数的“信息垃圾”,倍感认同,“这样下去世人都会变成傻瓜,可谁在乎这种问题呢?既然大众都越来越愚蠢,我们就把水准也不断地降低吧。于是,这两者一唱一和,大众就向着愚蠢庸俗的方向突飞猛进。”
酒馆里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叫好声与欢笑声。
北野武先生喝完了最后一口酒,向熊先生鞠了一躬,离开了小酒馆。
而我,还在望着昏黄的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