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刘长仗着自己是汉文帝的亲弟弟,无法无天,肆意妄为,锤杀辟阳侯审食其、僭越每件事都可以判死罪,可是让人不解的是,对于淮南王的胡作非为,汉文帝竟然没有给予任何惩罚,汉文帝的宽容使得淮南王变本加厉,最终走向了谋反这条不归路。
汉文帝对淮南王的宽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作是纵容。淮南王刘长的任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周边环境造就而成。吕后掌权时期,刘长十分憎恨辟阳侯审食其,但一直都是埋在心里,不敢表现出来,更不用提动手了。可见淮南王刘长并不是一个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任性的人;在被押送入蜀的途中,刘长曾说过: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谁说我是一个勇敢的人?我怎么能称之为勇敢呢?我太骄横了,从来都不听别人指责我的过错,所以才落得今天的地步。这是刘长自省的话,我们也能从中看出他有自知之明,他的任性是由于汉文帝对他过于骄纵造成的。
那么汉文帝对淮南王到底是宽容还是纵容?从袁盎的两次进谏可以窥知一二。当初淮南王刘长锤杀辟阳侯审食其,袁盎向汉文帝进谏道:诸侯太过骄横,将来必定生出祸患,应当适当削减他们的封地。汉文帝没有采纳。
一个人之所以能在任性胡为,无非两点原因,要么有人骄宠,要么实力够硬。一般人胆敢胡作非为,立刻被逮捕治罪,而淮南王天不怕地不怕,就是自身实力够硬的同时,还有亲哥哥汉文帝的无限宽容。
第二次进谏是当汉文帝听从大臣意见,判处淮南王入蜀监视居住时,袁盎向汉文帝劝谏道:陛下平时对淮南王过于娇惯,现在突然用囚车押送他去蜀地,万一路途中发生什么意外,陛下将要背负杀弟的恶名。汉文帝依然没有采纳。
袁盎的两次进谏,汉文帝都没有采纳,那么汉文帝是一个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吗?文景之治是封建社会第一个太平盛世,作为文景之治开创者的汉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倍受好评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个纳谏如流的皇帝。据《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记载:
且陛下从代来,每朝,郎官上书奏,未尝不止辇受其言,言不可用,置之,言可受,采之,未尝不称善。
陛下从代地而来,大臣们每次上谏,您都将车停下来,接受他的奏书,如果可用就用,不可用就放在那里,同时陛下还要表扬那个给您提意见的人。
这样一个纳谏如流的皇帝,为什么对袁盎的两次进谏都听之弃之呢?我觉得不是忽视,而是出自有意,有意不采纳。以汉文帝的智慧,能解决重臣周勃,皇族派的刘襄、刘章、刘兴居,把功臣派和皇族派最能威胁到他地位的人全部“解决”掉,怎么会看不明白事件后果呢?因此只能说汉文帝是有意放纵,通过放纵让淮南王一步步走上不归路。
如果我们持这样一个看法,另一个问题又随之而来,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有仁爱之心的皇帝,为什么对亲弟弟下如此狠手呢?汉文帝和淮南王即是兄弟关系又是君臣关系,当淮南王在世的时候,汉文帝是觉得淮南王对皇位存在威胁,所以选择放纵进而除掉淮南王。当淮南王绝食而亡之后,汉文帝对淮南王之死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考量过重,所以对淮南王的四个儿子封侯封王。总而言之,汉文帝完全是从自己的君王角度去看待他与淮南王的关系。
当然刘长是自己作,不作也不会死。但是另一方面,汉文帝对刘长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最后以一个春秋时期的故事来类比。在《左传》中有一章名篇《郑伯克段于鄢》,书中记载郑庄公为了解决他母亲特别宠爱的弟弟公叔段,便有意地放纵公叔段,直到最后公叔段发动谋反,被郑庄公一举打败,驱逐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