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城市飞速发展,城市里的学校也发展飞速。自从城市的新区日新月异以来,新区的学校也雨后春笋。
城市新区的高楼快速向外扩充,几乎一夜之间,原来的荒蛮之地换了人间,楼越盖越高,鳞次栉比,像复制粘贴一样。
几乎每个楼盘在开盘之前的宣传中,不是靠着小学,就是毗邻中学,最不行的也得有个幼儿园,所以所有的高楼都和学校有关,都是学区房。
不要小看楼房的称谓变化,一旦被冠以学区房,那就天壤之别了。
远离学校的楼盘,和远在老家农村的房子一样,只是一个住人的地方,是不会受到购房者的青睐的。
学区房就不一样了,自己不住,可以出租。
考上中学的学生,大都不愿住在学校的寝室,虽然一年住宿费才几百元,但嫌人多比较吵闹。出去租房住,一人一个单间,自由自在,做自己的事,即使一年房租少则几千,多则上万。
每年的六月底七月初,学校旁边的墙上、树上、栏杆上、广告牌上,贴满了或者写满了出租房子的信息,有的只限女生,有的只租给男生。毕业的学生忙着搬家走人,没毕业的抓紧调换合适的房子,小的换大的,单间换套房,一个人的增加母亲来陪读,上学成为当今中国最大的产业,极大地拉动了内需,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也抬高了学区房的身价。
现在的家庭,挣钱都很厉害。有条件的就在学校旁买房,一次交清,百八几十万小意思,投资学区房,自家孩子上学可以住,孩子不上学可以朝外出租。基于这样的构想,学区房迅速升温,房价也一路飙升,炙手可热。
开发商抓住人们的这个心理,围绕着学校旁边建高楼大厦,盘算着房子和学校的内在联系,依托学校的资源,牢牢地抓住人们的钱袋子。教育的发展在学校,房地产的繁荣在学区。
小学和初中的招生往往划片就近入学,均衡教育的发展就是想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教育,不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城乡的差异,教育资源的悬殊,使得人们更热衷于往高处走,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为教育服务。
所以房地产开发商抓住人们的需求,一而再再而三地赚得盆满钵满。
为了让购房者心甘情愿地主动出击,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开发商们又开出诱人的承诺,只要买小学和初中的学区房,可提供就近入学的证明,保证到时候划学区招生时能顺利入学。一时间房子的成交量又掀起一个小高潮,房子变得不再是房子。
通常是学校和学区房一同建设,几年后学校招生时,农村大量包围城市,城市成为人民的天下。暴增的人口数量和入学承受力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人往高处走,拥挤而来的人们挤破了教室,于是,教育主管部门调控,学区内的招生严格控制,房产证、户口本和水电缴费单三对照,把只买房没迁户口与没入住的拒之门外。
于是矛盾产生,孩子要上学,学校要条件,开发商卖房办房产证,要户口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事,政府只管发展,高楼出平湖,我们迈步向前,学校也发展,只是跟不上汹涌而来的入侵者。
于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给孩子一个优质的学习条件,不管学好学不好,从学区房买套房开始。
大城市已经有了天价学区房,为了就近能上某个牛逼的学校,一平米就卖到几十万,要了命了,求学之路不是充满新奇和渴望,而是铺满钞票和欲望,当知识和金钱攀上了关系,是进步还是发展?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这样说过: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高级的。
沿着学校四边转悠转悠,我们会吃惊地发现,学区房真的不是用来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