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是孩子正式接受教育的起点,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顺利进入小学的学习状态,早早为孩子安排了各种“预习”: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学一年级的课程。久而久之,在一些重点小学老师的眼里,刚入学的孩子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常用汉字和拼音、简单的英文会话、50个以上的常用成语、会写自己的名字这些都是“基本能力”……
可是提前学了这些,孩子就可以毫不费力地过渡到一年级吗?那些还没预习到的内容呢?“提前量”消耗完了之后孩子该怎么办?
其实,有没有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对孩子顺利衔接小学阶段的学习并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预习”只能帮孩子提前熟悉一下将要学习的内容。一旦讲到没有预习过的部分,靠的还是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如果仅仅因为知识不再熟悉就学不好,说明孩子还是没有做好准备,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落差感还会影响孩子学习的劲头,甚至自信心。
由此看出,“幼小衔接”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提前储备知识,而是培养基础的学习能力。提前储备的知识总有耗尽的一天。只有奠定好底层的学习能力,才能让孩子在整个小学阶段应对自如,长远受益。
幼小衔接难在“学业语言”
孩子在这个阶段真正的挑战是掌握“学业语言”。“学业语言”是孩子在学校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使用的语言体系。和孩子在家中、幼儿园中使用的低幼化语言不同,“学业语言”更精确、更客观、更复杂。正是因为对这套语言不熟悉,孩子在学习中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障碍:
首先,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话,一般是更接近书面语的表达形式,刚升入小学的孩子会感到陌生。比如,老师会说“请结合上下文”、“求xxx的解”、“给xxx归类”这类语言。
其次,在学校语境下,常常需要孩子连贯的表达一长串的意思,以便回答问题和阐述自己观点,这就需要孩子具有一定的逻辑语言词汇量。
最后,孩子还需要了解并熟悉一套文字符号系统,以便理解课本上的文字内容。
既然掌握“学业语言”如此重要,那该怎么做呢?最行之有效得方法就是——阅读,大量的阅读。
这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个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一方面,孩子对阅读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越早培养越容易;另一方面,越早开始,阅读量的积累上也有优势。0-6岁正是建立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期。
家长们可以按照下面这几个原则来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
1、家中环境里要有书
想让孩子喜欢上阅读,首先得让他物理环境里头有书。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从小喜欢读书并不是因为父母让我去读,而是因为我的父亲本身就爱读书。从小我的手边随时都能接触到书,我也有什么就看什么。同样,我也用这个方法去影响我自己的孩子,现在我们家里的书多到像玩具一样。总之一个家庭里如果都没有一个大书架,那很难带出爱阅读的孩子来。
至于书的主题,越早期的阅读越应该“放养”,只要是孩子能看的,各种题材都可以,不必限制。大部分孩子就是在家庭现有的环境当中去找到他爱看的书。家长不必从一开始就拿自己的兴趣或认知来判断孩子应该喜欢、不应该喜欢什么样的书。事实上,我们需要给他们多种可能的尝试。现在的孩子都很幸福,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绘本,还有专门的绘本馆,可以选择的资源非常多,总之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极易接触到书的环境。
2、找到孩子感兴趣的主题并加以鼓励
经过一段时间的“放养”阅读,慢慢你就会发现他对某一类主题的书会更感兴趣。接下来的做法很简单:他对什么主题的书感兴趣,你就给他更多。拿我的孩子举例,大概从他七八个月的时候开始,我就发现他对有鱼的书非常感兴趣,我就开始给他找更多关于鱼的书,他看得很起劲。
但是读书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当你“喂”给他同一题材的书到一定数量,他读着读着就没什么乐趣,不太爱往下读了。这时候我们可以做这么一件事,也很简单,就是利用其他媒介和形式的活动鼓励他继续。例如他喜欢鱼,就带他去水族馆、去海边;他爱读天文,就带他去天文馆、参加夏令营。还有各种相关的电影、动画片、玩具都是很好的辅助工具。这其实是一个深度学习的问题,发现孩子的兴趣点之后,家长要从不同维度给他材料去刺激他在他感兴趣的方向上继续探索,在这个兴趣上不断去强大。
这么做可能还会有意外收获,因为参加相关主题的活动,可能会激发孩子在其他一些分支上的兴趣。比如我的孩子因为喜欢看鱼,所以喜欢上了游泳,他觉得去游泳可以像鱼一样,是件做起来非常开心的事。
3、避免把阅读当成一项任务
兴趣是帮孩子养成阅读习惯最好的工具。孩子天生对不了解的东西充满了兴趣,对书也一样。这个阶段我们需要避免让他感觉阅读是一项任务。比如,有些家长会给孩子制定“3到6岁期间必须读完100本书”类似这样的计划。这种挑战对于孩子来说很可能会变成一种压力,一段时间后他就会失去兴趣。
但是如果你给他一本书,允许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读,允许他去编故事、在上面随便涂一涂画一画,任由他在这个故事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并且愿意讲给别人听的时候,他就会把阅读当作他生活当中的自然而然的一部分。这样在他觉得无聊或者想看点什么东西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去选择书而不是其他的事情。
4、升入小学后不要戛然而止
3到6岁的阅读,特别是亲子阅读,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但是孩子一进入小学之后情况就变了,孩子面临非常现实的选择:没时间阅读了。上学前他原本用来阅读的时间会被课程、作业和各种各样的事情挤掉。这个时候要保留阅读是最难的。很多家长在孩子时间不够用的时候会想当然地帮他砍掉最没用的一件事,大家最多的选择就是阅读,因为它看起来短期内不会马上有用。
面对这种两难的境地,家长们要做的就是即使压缩阅读时间,也不要让孩子彻底放弃这个习惯。我们可以给孩子设置一些小的阅读挑战,让他保留这个习惯。每天不需要很长,20-30分钟就好。
重点不在于一天读多多少页,一个月读多少本,重点在于每天都在做这件事,然后坚持下去。全家人出游、度假的时候也不要中断。出门前帮他列一个物品清单,里面一定要有书,可以让他挑选自己喜欢的。即使书带在身上最后还是没时间看也没关系,让他觉得这个是一个习惯就好。
认知脑神经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无阅读能力者和阅读者的大脑生理结构有明显差异:阅读者的大脑中胼胝体后部更厚,它的增厚使两个脑半球的信息交换更多、更快、更有效;阅读者的大脑中还生成了专门的“文字盒子区”。这块脑区不但接受和处理文字信息,同时还把处理后的信息发送到相关脑区,这样认知事物的维度就会更多。
但人的大脑并非为阅读而生,完成这样的“改造”相当不容易。即便是在良好的教育加个人努力的情况下,这项工程也要耗时近十年。但是一旦形成阅读习惯,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将大有裨益。因此,孩子幼小衔接“回报率”最高的准备工作就是把他培养成一个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