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聚会时,茶足饭饱只剩三俩人时,姊妹说起婚姻。大致的意思是,在杭州有房有车,一个人生活也可以。我怯生生的劝勉一句:还是要对婚姻有期待。说给她听,又好像说给自己。即便同为基督徒,我也无法麻木的加油鼓劲:你要喜乐,你要对生活有所期待。本身基督里的安慰不是职场的打鸡血,也不同与生活中的阿Q精神。由心而生的力量,断然不是几句鼓励或是提醒就能燃起的。
实话说,我也想过会不会就一个人过一辈子。想来这个念头,来源于想象不到共同生活的好。父辈的婚姻算是搭伙过日子,能拿来做榜样的生活细节也少。或是自己对待婚姻太为执拗,忽视了本身平淡相处就是最大的益处。权衡婚姻时,人容易将目光定睛在能得多少益处,有时候婚姻更像一桩买卖,已有限的青春换取优渥的物质生活。父母长辈牵线相亲时,前几句总是避开人品性格直言家庭条件,顺带不嫌弃买不买得起房这样的话。理解父辈急切心情,也自嘲算是己价可沽还有些剩余价值。亲戚也都是说理解归理解,还是需要拿出成效来。亲戚总在活在火急火燎逼死人的路上,他们巴不得你弄出点动静闹出个“人命”来。
上半年被父母逼着两次去看了心理医生,按着爸爸的说法是他的儿子可能得了某种自己讲不清楚的孤独症而选择信仰不谈恋爱。除了父母看孩子“走火入魔”感觉人生无望时的表情不忍目睹外,看心理医生也还是挺有趣的过程;平日三六五给这个那个出主意,想不到“天道轮回”被放在了心理患者来看待。我既无沟通障碍,也无取向异常;最后两场心理问诊成了心理医生疏导父母。这个结果 与我预期 一样。相对看心理医生本身,两代人彼此的不信任更让人痛心。想来和父母分开差不多有15年时间,这15年里几乎没有生活上的交集。除了春节在家的几日相处,平日都天各一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暂时还没有一起生活的可能。这不是生活的选择,只能算是生活的胁迫;我与父母像是两个在房间里摸索的盲人,彼此有需求,瞎子摸路也还避不开被彼此的棱角扎伤。留了血也还是要继续这么做。
前些日,韩姐发来邀请,说是好几年没见,说是有空可以上他们北海新开的客栈去转转。韩姐和老王哥是11年我在三亚做义工时的东家,当时刚好专业实习结束,有2个月的假期自由活动。韩姐和老王哥各自有过婚姻,老王以前在山东开俱乐部,11年刚好两人在三亚盘下个地方做青旅。当时地方不大,总共也就十来间房间。说来也巧,当时第一次做义工,在三亚遇到一个会偷窥女孩子洗澡的老板,觉得待不下去;上午准备收拾行李打道回府,周边搜到他们家的青旅电话。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就打了个电话,问需不需要义工,下午就到了他俩那里。就有了这么一段机缘。犹记得12级台风那天,我们仨还有一帮新疆的客人在家喝酒喝高了。不知是谁说想去海边拍照,就一帮人冒着雨顶着台风上海边拍照(青旅离海边大概百米远吧)。当时海岸线栅栏跟水泥都被吹走了,就借着酒劲对着镜头笔画剪刀手。再后来,他们在大东海景区又开了间客栈。上半年又不知怎么的忽然就出去旅游了,最近有消息说是北海开了新客栈。
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方式,当然能自己过得舒服又把钱挣到是最理想的。一定意义上,也不羡慕那些买了房买了车的朋友。多半都因为房贷生活过得紧巴,想做点什么什么,想到房贷又泄了气。当然世上多得是有钱又活得滋润的人,也不代表生活节俭的人过得就不快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没有最好的,就在找到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前用心面对生活就好。
一些朋友关心八卦,偶像草不草粉;一些朋友永远都是追求诗歌和远方,担心自己今天不够浪;当然也有人晒娃,每天转发鸡汤。正是与众不同的价值观才让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变得有趣。网络拉近距离,能让我们再不用见面聊天的情况下,就对彼此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了解的背面是抉择,找到兴趣相同的朋友相处。最近常在朋友圈看到的一句: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发这话的人,可能不一定觉得自己好看,但一定觉得自己有趣。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一个人自然有独特之处;有趣不有趣就见仁见智了。一些人会喜欢城市便捷的生活,也有一些人能体会到深山老林的乐趣。观点在于所处的立场,和了解的程度。《桃花源记》有文: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一些人待人识物到了初级狭就掉头跑了,最后得出这人/事枯燥无味不适合自己。有没有井水,跟挖井也有很大关系。如果你发现一个人不够有趣,是不是需要反省下自己的沟通方式让人生厌增加了隔阂?当然每个人精力有限,不鼓励到处送温暖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交朋友嘛,相互了解的前提永远不是方式方法,而是有了解的意愿。一些人跟亲爸亲妈都没无话可说,我又不是他父母,指望能有很多话题是不是有些异想天开。但如果真想了解一个人的话,还真需要拿出做父母那般耐心了。
就瞎BB这些,荆轲刺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