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 星期日 北京
醒来时已经是8:50了,约了10:30的车去机场,懒觉是不能再睡了。起床洗漱收拾行李,然后下楼吃饭。找了一个看得见苏州河的位子坐下,一碗小馄饨一盘菜叶几样点心,完成了今天的早餐。窗外河水静静的,餐厅里吃饭的人也不多,坐在那里喝茶,疏离感让我突然间不知今夕何夕,更不想知道身在何处~8号广州,9号上海,10号北京,飞机让我坐成了公交车的班次。
苏州河
早餐
飞机
原本是想在上海多住几天的,吃吃饭,睡睡觉,见见朋友,吹吹牛。只是今晚北京加了一个活动,我看到名单上有陈晓卿老师,于是决定赶回去参加。这样在上海休息的计划彻底失败,告别宝丽嘉舒适的大床和可以吸烟的阳台,匆匆赶回北京。
阳台上看到的夜景
五点钟回到家里,放下行李换了衣服出门前往美国大使官邸。今晚的活动是美国大使和夫人出面,宴请一些客人,为迈克·罗朗的书中文版出版站台。这是一本追寻美国饮食传统的书籍,迈克说要写五卷,今天看到的是第一卷。
迈克·罗朗曾经服务过两任美国驻华大使,中文很流利,这本书主要讲肉类、陆地的饮食变化融合与传承。书里有很多菜谱,用来记录几百年美国烹饪的变迁,而且这些菜现在有了重新被认识的可能。今天的晚宴就做了几道非常传统的美国菜,以前没见过,算是对我进行了一次美国饮食文化的启蒙。
书很大很厚,这样的书出五卷,可以算是鸿篇巨著了。
宴会开始前,美国大使有一个简短的发言,介绍了迈克,也介绍了美国的饮食文化。大使说,美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我把这句话发到朋友圈,很多人表示“哈哈”。我理解这个哈哈,但也以为我们对美国饮食缺乏了解,以为金拱门和肯大叔就是美国饮食了。其实不然,美国是移民国家,自身没有什么传统,西英法先后进入北美大陆,后来还有很多欧洲移民的进入,加上美洲国家移民的进入,饮食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金拱门、肯大叔不过是便于扩张的工业化标准化食物的代表,是饮食,只关乎温饱,与美食无关。移民是食物交流重要的方式,也是风味迁徙流变的重要路径,作为一个多国家多地区多种族移民构成的新国家,,饮食上绝不会只有金拱门、肯大叔、汉堡王、必胜客那么简单。从另一个角度讲,西方现代烹饪发轫于17世纪,美国建国是在18世纪,可以说美国饮食的发展是紧随着现代烹饪的兴起而发展的。因此美国大使说美国有丰富的烹饪传统,我是能够理解的。
大使致辞
今晚的菜单
肉皮冻配传家胡萝卜 杏腩泥、莳萝花
肉皮冻局部
以前总觉得美国人很少吃猪肉,今天才知道在二战以前,猪肉猪油是美国人普遍的食物。大使夫人说,她的祖母在烤玉米面包时,一定是要放猪油的。
加了猪油的玉米面包,很像中国的贴饼子。
陈晓卿老师接话说,二战后处理美国军需物资,最好买的就是猪油罐头。迈克在介绍这道菜时说,美国人认为猪的全身都是宝,除了哼哼声之外。这道肉皮冻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道菜,就是把猪皮和一些不成形的猪肉一起煮烂,调味后做成的。没钱的时候大家都吃这个,有钱了就去吃猪排了。早年间,猪下水也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物,只是二战以后逐渐减少了。扶霞插话说,现在一些下水做的菜又开始被人重视了,传统菜在今天有了新的魅力。想想,在中国也有这样的现象,流行的健康饮食理论都告诫人们少吃下水、内脏,可是肥肠依旧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卤煮、炒肝依然被一些人推崇,这与扶霞所说的大概是一个道理。
苦苦菜和烟熏培根
卡真式安多为尔腊肠秋葵汤,这也是一道传统菜。
香煎猪排和西德克萨斯牛胸肉
边上那一小块牛胸肉可以直接忽略了,第一次吃这么大的一块猪排,而且看上去好像没熟的猪排,而且还很好吃。一眼看上去是有点拒绝的,因为觉得它没熟,吃过一次没熟的猪肉,而且还是一个米其林大厨制作的,或许是猪肉质量不好吧,那次真是一次不愉快的经历,真心不好吃。没想到这个猪排真的很好吃,肉香浓,没有猪肉的那种腥气。坐在我边上的庄祖宜女士说,因为用盐水腌过,所以这个猪排可以做的很入味。中国烹饪中,很少有把猪肉做成这个样子、这种颜色上桌的。看来不同的烹饪理念和饮食习惯,对同一种食材的理解与处理真是不同,但是却可以在好吃这一终极追求上殊途同归的。今天大使官邸的这场晚宴让我受教多多,开启了我重新认识理解西方饮食、美国饮食的新路。
饭后来张合影
今天晚宴上,见到了庄祖宜和扶霞,这两位都是大神,昨天刚刚加了扶霞的微信,没想到今天就见到了;庄祖宜女士是小玉介绍我认识的,不过以前都是在微信上交流,今天见到了真身,真是开心。
《花椒与鱼翅》的作者,英国人邓扶霞。陈晓卿老师说,她就是一个有些褐栗色头发的中国人。
中美两位大神互相鼓励一下。
我和迈克在一次活动上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