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有一次跟我聊天,说她家正在上幼儿园的女儿在班上,常常会碰到一个比她大的,有一定攻击性的男孩子,出其不意地攻击她,女儿有时候会大哭,有时候又迫于害怕只能皱皱眉头,然后选择躲开。有时候,当女儿回家跟妈妈说,被人欺负时,我非常心疼她,但又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性格急躁的父母可能会选择直接打电话给老师,想要通过老师对这个男孩子提出严重的批评,制止这个男孩子的行为,采用“曲线救国”的方法,能让孩子少受欺负。
或者还会使出最狠的一招,赶紧要孩子打回去,给对方一个下马威,看下次还敢不敢欺负人?显然这招见效快。
遇上性情温和的父母可能会选择要孩子观其变,如果不是后果特别严重的,先忍让,或是选择“打不过、躲得起”的方案,为的是培养孩子的宽容善良大度的胸怀,其实负面的是孩子胆小怕事。
也有不乏智慧的父母,先是问到孩子的感受,如果觉得被人欺负特别痛苦,也就是说,当孩子有激烈的情绪表现时,表示他没有办法处理眼前的局面,就教会孩子学会自己处理,比如表达自己的不满意,大声告诉对方“不可以”“我不喜欢”。
当孩子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对方也会收敛许多,哪个孩子不会故意要惹人不喜欢,他只是想引起对方关注而已,只是没有觉得自己的方式不正确。
网络上原来有一篇文章:有人打了孩子,该不该教他打回去?
网上评论区观点不一:
“有的不要打回去,打人不是好孩子,应该告诉老师或者大人,让大人来判断和解决问题,因为宽容是传统美德,应该多讲道理而不是动手。
有的赞成当然要打回去,不然孩子会一辈子成为受气包,如果只告诉老师只会被小朋友认为是喜欢打小报告,并被小朋友看不起,只有懂得保护自己,用拳头回击,才会不被人欺负。”
这样的观点真让家长们纠结,既害怕自己的宝贝被熊孩子欺负,又担心在自己的“不良教导”下,让自己的孩子变成了别人眼中的熊孩子。
父母们有没有见过,两个玩得特别好的朋友因小矛盾而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前一秒还是打来打去,后一秒就已经擦干眼泪,握手言欢了。
这时家长千万不要做过多的干涉,其实孩子之间的相处,没有家长想象得那么上纲上线,没有那么复杂,孩子就是孩子,他们会以孩子之间单纯的方式相处,无须家长劳心费力。
一般情况下,当孩子没有太介意的表现时,家长不用管,等他自己没办法处理时再问他:“什么事?打算怎么办?”给他一点建议,看他要不要接受你的建议,如果他表现出不要紧的态度,那就不用再建议。
有时候,孩子对自己的退让是无所谓的态度,往往还会让父母心疼,这时要忍住自己的心疼,这样才可以给孩子一点面情绪的时间,以及学习处理情绪的机会。
当孩子表现明显的情绪时,你可以从你自己的经验,和孩子感同身受,然后教会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够说出自己的不高兴,绝不能容忍退让。
还有最后“识相”的一招,就是如果孩子觉得对方很强大,自己肯定吃亏,就教会孩子“釜底抽薪”———迅速走人,让孩子体验适当的退让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总之,孩子是一张白纸,变成什么样的人,在于家长的画笔在上面如何涂写,如果不想被人欺负,一定要教会孩子如何与人和平共处的有效方法,不仅是真正的自尊和自信的表现,还能帮助孩子学会宽容,为他人着想的良好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