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灵修遇见神学》(原文直译《灵修神学》),书名译得很有韵味,读来有种“当妻子遇见丈夫”的感觉。书名和开头都吸引着我继续读下去。作者多年前便拥有哲学和神学博士学位,却被一个问题不断困扰着:“如果一个人时时刻刻都意识到神的临在,那种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呢?”虽然他当时并不是真的想时时刻刻意识到神的同在,然而,对那种生活的无知,使他心神烦闷。正是灵命里的这种窘况迫使他去阅读一些灵修经典作品,开始了这场探索之旅。
而我和作者的体会恰恰相反,在第一次读这本书之前,尽管神同在的经验还很不丰富,却也不是陌生的事。然而我的困惑是:我的这些经验是否符合所谓的“神学”呢?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我,总觉得自己对神的认识的条理还不够清楚,常在这方面不自信,自己的经验在神学面前站得住脚吗?我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阅读,后来却发现这本书探讨的灵修神学,和教义神学研究的领域不同,但在古代,这两者是没有分割的。书中囊括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支搭了灵修神学的框架,深入探讨,划定基本界线,就好象一个引路人,虽不一定能解决当下某一细微问题,却让你得知寻求之路在哪里。我在这里不罗列所有重要问题,而是沿着生命成长的路线,分享一些自己的收获和感想。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使我对过往一些神同在的经验开始持正面态度,更深探入灵修经典,也激励我更认真寻求基督教教义对我生命的塑造。因为我清楚看到,要想生命进深,知性与灵性,实在是缺一不可。
“踏上信仰旅程之后,我们迟早会感受到一种朦朦胧胧却又挥之不去的渴望——渴望从信仰中有更多的得着。如此的渴望,我们说不清,道不明,但又挥之不去。除非受到拦阻和压制,否则这种渴望会越来越占据我们的心思,催促我们渴慕追求神的时常同在。”灵修神学,不仅帮助我们辨认那种灵性的渴慕状况,而且还为满足这样的渴慕,提供了指南。
在导论中,作者指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教会历史上的灵修经典和早期神学家那些触发心灵的教导,只是‘灵修’,而非‘神学’,或认为他们所教导的与批判性思维无关。”作者力求将教会属灵的产业恢复到恰当有用的形式,以帮助那些被基督教吸引的人,获取对福音真理更为深层的理解。许多基督徒会由于认识的不足,常对自己的信仰感到失望挫折,就像缺乏图片的拼图者一样为难。我想,作者在这本书中所提供的,也就是常常容易被忽略掉的那些图片吧。
悔改归信是我们属灵生命的开始,有些人成长于基督徒家庭中,并没有什么悔改归信的明显转折点,然而,我们都需要走一条灵命进深的道路。有些人的归信转折很明显,其他人则不然,这种差异甚至成为了教会中某些争论的根源。其实,特殊的“重生”经历并不是悔改归信的特有本质。“要更好地理解悔改归信的意思,需要认识到,我们是从什么转离,又转向什么。在悔改归主时,一个人的生活方向可能突然极度地改变,因此他会清楚注意到这种改变;但也有人悔改归主的改变是渐进而难以察觉的,然而这种渐进的改变积聚起来也终会产生生活的完全转向。” 这就解决了我们的困惑,难怪我们会遇到一些人,虽说不出什么戏剧化的转变,而生命中却洋溢着神的光彩。有些时候我们必须意识到,更为要紧的问题是我们成长的目的——尽心爱神及爱邻舍。
无论我们归信前的经历如何,寻求神的过程如何,归信后爱神爱人的能力有多少,“所有基督徒都会羞愧地发现,自己并没有时常顺服基督的命令,既不能爱邻舍如己,也没有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地爱神。”我们爱的能力完全出于神,但也需要个人切实的操练。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背后的属灵意义不容忽略,也要积极地操练节制、对付贪婪、自怜、怒气、惰怠、虚荣、骄傲等致命思想。虚荣和骄傲常常连在一起,甚至基督徒因为属灵生命的成长,也会掉进这两个陷阱。因为贪图虚荣,我们就会渴望别人注意到自己的成长和成就,如果得不到又会失望或恼怒。因为骄傲,我们会认为所有的进步都是出于自己的努力,从而产生优越感。“这样的人会以大头脑对待弟兄,认为他们愚昧无知,因为他们的看法与他自己的看法不一样。”这对基督徒来说是相当危险的,因为它会使我们脱离基督这真葡萄树。离了祂,我们不过是枯干的枝子,不仅结不出佳美的果子,恐怕在最简单的试探面前都会软弱不堪。无论我们取得多大的进步,都要牢记自己是受造物的身份;也只有在神面前,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并获得爱他人的力量。
对付致命思想的方法有阅读、守夜祷告、禁食、劳动和独处。这里的阅读主要指“神圣导读”,即以祷告的态度阅读圣经、圣经注释或神学著作。“将心思意念聚焦在‘有关神的事’上,会使我们更像神。” “思想在哪里倾注时间,它就延伸到哪里;延伸到哪里,它在哪里就燃起欲望和爱情。”这些方法,都帮助我们管理控制自己的内在欲求,整合统一自己散漫而不定的思想情感,使我们生命重新聚焦,达到“心清意洁”的状态,这种心清意洁并不是麻木无感,而是对圣经教训和敬拜神充满炽热情感的状态。圣经说:“我们的心在哪里,财宝也在哪里”,神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宝,我们需要认真地与那些拦阻我们认识这财宝的障碍尽力搏斗挣扎,才不致卡在一个无法成长的状态,却还以为自己被神抛弃了。也不可根据惩罚和奖赏来决定如何对待福音,这样的人遇见困难就退缩了,如同撒种比喻中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种子,土既不深发苗最快,日头出来一晒就枯干了,因为没有根。这样的人也终究不能领受那珍贵的财宝。努力接受神的恩赐、不懈寻求神的人是有福的,尽管我们此生不会完全,却会不断长进,内在品格会趋于完整、慎思明辨、爱慕美善、对罪敏感,顺服和爱神的动机也会越来越纯粹,乃是因着爱神本身而爱神。
以上属于“动态的”灵修生活。它的主要目标是顺服基督的教导,胜过拦阻我们顺服的思想欲念。通过效法神的行动,来学像神。而“静思的”灵性生活主要是集中于基督信仰的教义,它们能照亮我们的心思,使我们认识神。透过认识神和祂的智慧,来增加对神和邻舍的爱,成为像神的人。现在许多人熟悉的是开口祷告和每日灵修,对于默想和静思默念,却不知如何操练。“基督徒主要是在读经中默想,在静思默念神的话语之中,安息于神的怀抱。” 这种默想需要我们理智的思想,动机是增加我们对邻舍和对神的爱。默想静思的内容是神所提供的两本大书:大自然和圣经。对大自然的默想也只有在圣经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注:“动态”与“静思”这两者在内容上有重叠,主要区别是目标不同。)
“我们的心灵和思想,因着不断悔改,与对神的爱持续加添,就得以日益更新,心灵也因此得以整合纯全,欲望渐渐平息。只有在这种状况下,静思默念的生活才是可能的。简言之,我们的动态灵性生活需要有一定的成熟程度,在如此情况下,静态的默想和静思默念才能日益吸引我们参与神的生命。”
对于许多人来说,做事情是容易的。而安静在神的面前却是难的。然而,安静、独处、等候、默想这一类的事绝不是浪费时间,且对我们生命的成长很有益处。主也喜悦我们这样做,正如喜悦马利亚安静在祂的脚前一样。我们也能切实经验到这种成长,那就是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神的同在,哪怕是在困境中也是一样。我们也会越来越频繁地想到神,定睛在祂身上成为相对自然而轻松的事情。一旦我们开始了这个旅程,等待我们的将会是更加宽广的成长空间。这时候你或许会发现一个奥秘,花时间来爱神带给我们的成长,远超过我们不断懊悔和对付。这正是许多人容易忽略的事情。《与神同在》的作者劳伦斯弟兄有着几十年非同凡响的与神同在的的生活。对他来说,哪怕只是拾起地上一根稻草,也是为着爱神;他又说,“属灵的生命,不进则退,但是那些被圣灵劲风所吹动的人,就是在睡眠中,也是在进步的。”
无法否认,我们都太关注自我了。如果不从自我里面跳出来,就无法公正地看待周围的人、事、物。而默想生活恰恰能帮助我们跳出自我,更多关注神,也获得神的眼光。在各样的情境中,我们也更容易听到圣灵的提醒。我们所在的世界,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比较或纷争。“我们只活在使人区分不同的次要部分,却未看到使人彼此联合的主要相同性,而正是这种相同性把我们引向神的同在中。” 与神相比,我们人都是虚谎的,都是诡诈的;然而在神那里,我们又都是宝贵而不可替代的。“我们从亚当和夏娃著名的故事中,看到这一点。当他们不顺服背叛之后,神虽然能毁灭他们再重新创造,却没有如此行;相反地,神仍旧试图通过他们,成就其计划和目的。”透过默想生活,我们更清楚地看见神,也更清楚地看见自己。
这本书的开头和结尾,都强调了灵修与教义的不可分割性。知性上的寻求和灵性上的渴慕神,二者是齐头并进的。研究神学的人若忽略神学内在本身问题,停留在神学的外围,将会错失灵命塑造的机会。“在有关神的知识上成长是徒然的,除非可以加添我们内在的爱火。从知识中产生爱,和从爱中产生知识,总要在我们里面一起成长;爱和知识轮流彼此帮助对方成长”。而忽视基督教教导也将损失惨重,没有教义做向导的“一般的灵修学”对我们也终究是没有用的,信仰实质的帮助不会临到我们,我们对它的理解也始终不会清楚。
关于灵修神学,作者无意形成规范,但却为我们划定了最重要的界限,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源。凡是渴望灵命进深的人,都会在这里获得帮助、激励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