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山记》
——李丙阳作
日东、日西、新田三水,乃舂水之源也。三河汇于新田县城;东南里许,遇山踅转。回环处,壁立千仞;下有潭,曰硃砂岩,潭深几许,未知也。若夫望日月朗,水静波平,银光乍起,映入潭面;便得印月美景,此新田八景之一也。
舂水之左,有翰林山。溯其源,因斯地翰林黄守弼而得其名也。黄公乃北宋祥符辛亥科进士,入翰林院,任尚书、度支员外郞、集贤校理,仁宗时又兼郴州知事。公于郴州任上,安农商,薄赋税,兴水利,赈灾民;凡二十年余,清正廉明,蜚声朝野。于宋天圣九年告老还乡。圣感其德,遂予封赠此山,是为山之名也。
翰林山前坡缓平。芳草芊芊,竹影婆娑,日月丹桂,四时飘香;清风徐徐,鸟鸣阵阵。犹丝竹之韵,若琴瑟之和,清脆悦耳,此起彼伏。
后山陡峭,下有深谷数条。树木葳蕤,林海莽莽,浓荫蔽日,深不见底;怪石嶙峋,奇形异状。若走狗奔豚,如虎跳狮眠;影影乎如鬼如魅,绰绰乎似魔似妖,阴风习习,噤若寒蝉。
山之右,曲水蜿蜒,舂水自成切线,积沙成洲,似太极图形。沙洲之上,绿茵如毪,野芦蒹葭,随风摇曳。间有水禽,成双结对,时而潜水,时而伴飞,嬉戏游泳,自由自在。
山上有塔,曰“青云塔”。于清咸丰九年建,高十丈余,方十数庹。为叠涩密檐砖塔,其造型由底向上逐层收窄,呈圆锥楼阁式,砖石垒就,七层八面。
塔顶有一铸铁葫芦;葫芦者,谐音“福禄”也。底层开东西二门,乃取坤、凤之意。是为古文昌塔典型之造也。文昌者,古星宿之名也,共六星,于斗魁之前,成半月状。传为文昌帝君之星,专司文人科考事,故倍受历代文学之士膜拜。
山下有青石台阶数百级;曰“青云路”,取“平步青云”意。拾级而上,曲径回环,林浪层层,直达山巅。登高望远,山岚竞秀,群峰翘楚,众壑生辉。 登临山顶,无不心境静谧,顿生远见。
盖闻人之为学,无不求青云得路。而青云之路,有近者乎?有远者乎?是以远亦远之,近亦近之!其中玄妙,在于觉悟;觉者,醒也,醒则是非明也;悟者,思也,思则条理清也。荀子曰:“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是故觉悟之道,非觉而不悟也,然无觉悟而成学者,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