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最前面的话,一个经过教练入门训练的同学,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如果不是教练本身特殊说明,常会有种,咦,这人怎么不说人话的感觉。
某个时刻,我想到了一个隐喻,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第一阶段:纯氧环境
我们其实正常状态下,是活在一个纯氧的环境里,所谓纯氧就是高密度的信息。工作场景乃至家庭场景里,无处不在的高效的输出建议!尤其在城市中,高效的建议几乎是专业职场人的标准配置,也是无可替代的方法"政治"正确。
第二阶段:氧气中毒
在这个时代人和人的指导关系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我认为,这就是一个让人吸纯氧的过程。众所周知氧吸多了会中毒,这正好可以解释一种有趣的社会现象,即我们一边在向他人索要真正匹配自己的建议,一边给这种建议设置各种各样的门槛,装模作样,虚情假意的区分对事和对人,曼妙的呈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人和人的关心谨小慎微,措辞严谨,总也避免不了略显尴尬的回应。
>>
中枢神经系统氧中毒称为Paul Bert效应。如果氧含量超过40%,较长时间使用,就会引起氧中毒;若时间持续延长将发生不可逆的损伤,记忆丧失。如果人在1个大气压的纯氧中待上6个小时,就会引起胸痛、咳嗽、喉痛等不适,吸入时间过长,就可能发生“氧中毒”。吸入纯氧数日病人可发生感觉异常肌肉抽搐烦躁、视网膜缺血甚至失明。在2个大气压的高压纯氧环境中,最多可停留1.5小时,如3个大气压甚至更高的氧,人会在数分钟内发生脑细胞变性坏死,抽搐昏迷,导致死亡
第三阶段:减少纯度
- 但是你吸氧已经吸了很多年了,一个Coach走到你面前让你把面罩摘下说:请相信你是OK的,你拥有一切可以改变并让自己变好的资源。
- 听到这时,你一定满脸的黑人问号?我自己知道我OK,我要你来干嘛?我就是知道自己不OK,我才来问你的啊?说实话我觉得聊完对我也没什么太大的用处。嗯。不好意思啊,这样说会不会伤害到你?但这确实是我的真实感受。
隐藏阶段:模拟替代
所以也许我们可以探寻更好的开颅手术方法。但让客户不至于过于惊恐的被唤起觉察,或是黑夜里的眼睛不能直接受到的强光照射。而是需要蒙上黑布条,设计一些渗透光来让我们适应。
例如周周同学提供到的一些建议里 ,包括了隐藏教练理论性观点,让客户置身量子星云之中无处抓住教练原则作为救命稻草,在沉没与不沉没之间,找寻平衡点。
例如Austin提到的,在沟通中先运用教练思维,例如,聆听和(不用太强有力的)发问,也是可以逐步改善的。
我时常在想,教练是一个助己达人的过程,如果太偏执于结果,心头也就没有摆正。但渴望自身知识被验证这种心情,大概也是我号称自己为教练后,所希冀的东西,但修行这件事不像吃快餐,可以慢一些,再慢一下。
悟空的段子:无需求不教练,没场景不要练,非得练别教练。(友谊维护基本原则)
第四阶段:揭开面罩
- 我把摘下面罩的那刻解读成缺氧的状态,缺氧后迎面而来的是恐惧,对生存的恐惧,对本能的恐惧,对相信自己这种毒鸡汤的恐惧。没有别人的建议我怎么能变成更好的自己,没有前辈的建议,我怎么才能少走弯路,没有长辈的建议,我怎么才能过好人生?
有次老孟聊到,很多人的人生轨迹是按照“某个或某群人”的安排走的,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发展的很少,所以满足他人,满足外部评价,听从或长时间追随建议,会让人进入一种失去人生掌控力的真空区域。
- 就像外太空中,没有助力后的漂浮。
- 就像烟瘾者没有摄入足量的尼古丁,酒瘾者没有摄入足量的酒精。这类看起来直接有效,实际上是破坏-满足的糟糕手段,它完整的把握了人们的心智。脑海里大写的三个字!不可能!
- 伯克森悖论里的常提到样本偏差的问题,我也时常在想自己的观点其实也可能在某些盲区内不够客观,但至少,是我在亲历这一切后,唤起的觉察,可以分享给还在坚持的你。
第五阶段:低氧生命
自打学习教练技术以后,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发现其实不用纯氧,即使没有建议,生活好像也完全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虽然被解读成个人特质一类复合禀赋效应类的话术,仍然会持续存在,但能量的汲取途径的改变,却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一个关键的象征就是,自己并不太能迫切的提出一些客户议题开始。
太久没有被全然的注视着的聆听,太久没有停止过的前路建议,你只属于你自己,你可以拥抱自己,你可以与自己做朋友,你开始涌现一个念头,你自己拥有充沛和丰盛的资源去支持自己,而自己天生就拥有这样完整的能力!!!这种相信的力量,因而照耀着内心的整个世界,而世界也开出了无比绚烂的烟火。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