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六点,太阳刚探出头,周围还是那么静,邻家的女孩蹦跳着朝停在门边的面包车跑去,这么早,这孩子干啥去?我好奇地问女孩的妈妈。
“这不,放假了,让她跟着干活去,锻炼锻炼。”女孩妈妈满脸笑容,目送着渐渐远去的车影。
小女孩暑假开学该上六年级了,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在大人的眼里还是一个撒娇的年龄,这么热的天应该躲在舒服的空调屋里,吃着零食水果,读读书做做作业,谁还去挥汗如雨的干活,累得个腰酸背痛。真心佩服孩子爸妈的做法,其实,这也是一种爱,使孩子早日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生活的不易,油然而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幼小的心里植入生活的种子,将来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回报社会。
前不久,“工地上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一则消息震惊了朋友圈,讲述了云南曲靖的一个超级学霸崔庆涛的故事,在烈日酷暑下,当别人吹着空调,品着冷饮时,他却顶着烈日,在工地上挥汗如雨拌着砂浆,当录取通知书送到他手上时,一家人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表情。“寒门出贵子”不是神话,在这个贫寒的家庭得到充分体现。是什么原因促使一个寒门学子成为一个超级学霸呢?
莫言曾经说过:在教育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长的态度决定了下一代的幸福感与价值感,而不是他们有多高的认知水平。诚然,一个贫寒之家,不可能给孩子提供富足的物质条件和优裕的经济条件,有的只是朴实的教育和言传身教的榜样,崔庆涛就是在父母那里汲取了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精神,他踏实肯干,懂得生活的真实意义,拼搏进取,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他的事迹将会影响到众多的莘莘学子。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所以,父母优良的示范,才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