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有个让人忍俊不禁的视频。
贵州清镇一个二年级的小男生领到了一张奖状,很是骄傲。
回家的时候手里拿着奖状,大摇大摆,走出了“六亲不认”的步伐,心里的得意隔着屏幕都看得清清楚楚。
男孩的妈妈说:“儿子期中考试只考了77分,他告诉妈妈自己期末考试一定会好好考。”
为了鼓励儿子,男孩的妈妈答应他:如果考到90分,就给他买辆单车。
今天正好发成绩单,儿子不仅考到了90分,还拿到了奖状。
她看到儿子这样的走姿,笑得不行,忍不住拍下了视频发到网上,没想到居然火了。
视频火了以后,网友们除了替小男孩一起开心,还表示超级羡慕他有个说话算话的妈妈。
在视频最后,我们看到小男孩的妈妈在他回家以后,第一时间就带他去街上买了单车,小男孩骑着新买的单车,高兴得不行。
这条新闻下,点赞最高的评论这样说道:“这家长真讲信用,说买就买,小时候我都是被骗大的。”
这条评论光是点赞就有2.7万,之所以引起这么多人的议论,是因为说话算数的父母真的太少了,而孩子们也真的太希望自己的爸妈能说到做到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个关于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父母最不满意的行为就是“父母说话不算数”,这一选项以43.6%的比例高居榜首。
而对父母最满意的行为中,排名最靠前的是“信任我”和“说话算话”。由此可见,孩子是多么讨厌父母不遵守承诺,又是多么渴望父母能说话算话呀。
1
有个网友的问题上了知乎热榜,收到10000多条回复。
这位网友的孩子上五年级,成绩稳定在班级十名左右,他和妻子不是特别满意。
他孩子特别爱玩某款网络游戏。
为了鼓励孩子进步,他想了一招,承诺孩子:如果期末考试能进班级前三,就给他游戏充588元,让他玩个痛快。
对于孩子能考进前三名,他是不抱希望的。
没想到,成绩出来了,孩子果然考了个第三名。
这位网友高兴之余犯难了:给11岁孩子游戏里充500块钱,不是害了他吗?
他后悔当初允诺的太干脆了。
于是,他在知乎上问:孩子考到了约定的成绩,可我不想兑现给他游戏充值的许诺了,怎么办?
问题一发出,评论区里炸开了锅,网友们纷纷指责这位网友不守信,忽悠孩子。
网友@青柠冰草的回答获3W+高赞,他是这样说的:
很多家长说孩子不好管,这孩子太不听话,这孩子太叛逆,这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跳楼跳桥,看看吧,都是你们这样的父母给带歪的。
承诺了不兑现:原来我的父母是那么不守信用的人,降低了在孩子心中的位置,以后你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孩子还会听你的吗?
我爸妈不守信用,于是长大了,孩子也成为一个不守信用的人。
正人先正己。
的确,要么别对孩子承诺,既然说到,就要做到。
还有个网友的留言很扎心:
爸爸答应我的事没做到,还不承认错误,后来他说的话在我眼里就是个屁。
多可悲,父母对孩子食言,在孩子心中失去威严。
富兰克林说:“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再难,也不要对孩子食言,对孩子说话不算话,你失去的不止是孩子对你的信任,还会影响孩子一生。
为什么这么说?
2
信任危机的背后,是契约精神的破坏。
人与人交往,讲究的是彼此信任,这份信任就是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它源于一个小故事。
此事发生在英国的纽卡斯尔,一位在餐馆就餐的男士,将自己的银行卡和取款密码给了一位流浪汉,告诉他可以自行去银行的提款机取20英镑。
流浪汉取完钱在还卡时,向这位男士出示了取款证据,证明自己没有多拿钱。
这就是西方契约社会对诚信的坚守,再穷也要坚守。
反观我们现在,信任开始变得艰难。
并不是我们不想去相信,而是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让我们无法去相信。
……
说话不算话的人,随口承诺,做事随意,做不到,还一副“我就这样,你能把我怎么着”的理直气壮。
你以为,反正自己不会损失什么。
殊不知,当你向别人承诺一件事时,实际上是在发行自己的信用货币,信用货币以信用为保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刷脸”。
你破坏了契约精神,就是没信用、不靠谱。
靠谱,是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它是一种责任感、自尊心,也是好人品。
不靠谱的人,谁敢继续与他打交道?
破坏契约精神的人,看起来是耍小聪明,占了便宜,其实是给自己挖坑埋雷。
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会自食其果的。
再难,也不要丢掉别人对你的信任。
别人信任你,是你在别人心目中存在价值,否则有一天,当别人把你看清了,也就把你看轻了。
俗语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言语或许有点偏激,也是有道理可寻。
有人说,一个人,就像一棵树,可能长在山上,可能生在平原,脚下的泥土,呼吸的空气,承接的雨露,都会变成它生命的一部分。孩子就是那颗小树。
3
父母说话算话,有助于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也会引导孩子成为一个信守承诺的人。
父母要如何做呢?
许诺要慎重,不要轻易许诺
不要随随便便的许诺。孩子对诺言的重视源于它的稀缺性,如果父母总是轻易许诺就会丧失这样的权威,既不利于父母去实现,也不会引起孩子的重视和积极响应。
而且,过多的承诺会引起孩子的误解,认为可以不断索取父母的承诺获得心仪之物,这样的承诺反而事倍功半,是父母需要规避的错误做法。
一旦许诺,就要言出必行、信守诺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要把每一次的承诺当成玩笑话,孩子会把它当真的。既然父母答应了孩子的事情就务必要兑现诺言,而不要把对孩子说过的话当作耳边风,随意弃置不理。
说到做到,对每件承诺的事情有回应和反馈,这是一切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
诺言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如果确实因为迫不得已的原因而不能及时兑现诺言,那么父母应该及时解答解释并提出备选方案。
大人每天日理万机,这件事情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孩子在心中已经盘旋了好久,这件事情寄托了他们很多的期待。
因此,和孩子商量备选方案或者让孩子提出建议,或者尽快弥补上拖欠的诺言,这样用行动告诉孩子:诺言会迟到,但不会缺席,父母是值得信任的。
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曾子杀猪”,讲的就是曾子诚信的故事。
有一天早晨,曾子的妻子准备去集市上,儿子哭喊着也要跟着去。
为了哄儿子回家,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家等着,我很快就会回来,回来后杀猪给你吃。”
儿子很听话,乖乖的回家等着。
……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看到曾子在杀猪,拦住丈夫说:“我不过是跟孩子开个玩笑,你却当真了”,曾子却说:“孩子听从父母的教导,学习父母的做法,你现在欺骗孩子,等于教孩子骗人。”
于是,两人把猪杀了,给儿子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曾子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传身教胜过世间一切说教。
“我答应你的,一定会做到”,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