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ro —
乐曲是结果,技巧是方法
弹奏是基础,表演是升华
(正文共 1983 字 / 5 图,预计阅读时间 8 分钟)
「 演奏是什么?」
八大艺术从展现的形式上可以分成两类。对于文学、绘画、雕塑、建筑这样的静态艺术,欣赏者可以直接面对作品;而对于音乐、舞蹈、戏剧、电影这样的动态艺术,欣赏者则需要借由表演者的展现来感知作品。在音乐中,最常见的表演形式有两种。通过声带发音的称为演唱,通过乐器发音的称为演奏。
演奏二字包含了两个词——表演与弹奏。
表演是指演奏者在弹奏中融入了自身的理解与感受,借由作品延伸出了个性化的表达。所以即便是同一首乐曲,不同的演奏者在表达上仍是不一样的。当然,这种表达是有前提的。一方面需要对作品有所触动,产生表达的意愿,否则只是机械的、难以共鸣;另一方面需要弹奏的非常娴熟,具有表达的能力,否则便是破碎的、难以感知。
弹奏即是将乐曲弹出来,但什么叫“弹”呢?当我们在弹奏一首乐曲时,是按照谱子上不同的记号,通过不同的动作,使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进而构成了整个乐曲。所以“弹”指的是能够使乐器发出不同声音的各个动作,而最基本的弹奏便是要确保弹出来的声音符合乐谱中的记录。
表演与弹奏两者共同构成了演奏,缺一不可。若是将演奏看做一门技艺的话,那么弹奏便是在技术上能够表达的清楚,是表演的基础;而表演则是在艺术上可以表达的贴切,是弹奏的升华。
「 演奏怎么学?」
对于演奏中表演这部分,虽然可以通过观察与模仿来借鉴他人,但终究还是要回归到演奏者的个性上。每个人的个性不同,产生触动的原因不同,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对于教师,最好的方式是在了解学员之后,因人而异的进行引导与挖掘。因此在这个专题中,主要讲解的是弹奏的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最终弹奏的是乐曲,但乐曲是结果,并不是方法。对于一个失眠的人,需要是“如何入睡”的方法,而不是“睡着了”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学习的不是弹什么,而是怎么弹,即是“弹”这个的动作。当然动作不只一种,不同的动作发出不同的声音,在谱子上有不同的记号。
动作的本质是肢体的位移,不同的位移构成了不同的技巧。在后续的推送中,每一篇将包含一个弹奏技巧。其中动作要领的部分,讲解了动作的手型与发力——手型是动作开始前或结束后的肢体状态,而发力则描述了肢体位移的过程。由于缺乏交互与反馈,我会尽可能提出明确的标准。例如:
- 使手掌与面板平行。
- 手指运动轨迹朝向掌心内。
- 以肘关节为轴,转动小臂发力。
这些标准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基于以下两点。一方面要符合人体工学,是更高效的运动方式;另一方面要符合乐器声学,能更有效的发出声音。当然,这些标准并非绝对,而是对于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最优的。
另外,考虑到文字能携带的信息有限,理解也存在偏差。文中会附以动作特写的动图,以便更好的理解。
对于常见的错误,也会以动图的形式演示。
对于已经掌握了当前技巧的朋友,除了可以在动作要领这部分将技巧动作更为精进之外,我想更重要的是关注技巧原理的部分。大多数弹琴的人实在是太“靠谱”了——只能照着谱子将技巧动作执行出来,却无法将技巧应用到其他乐曲之中。所以在这一部分,除了讲解技巧的标记与发音的原理之外,更重要的是技巧带来了怎样的音效变化。只有理解了技巧间的差异,才能举一反三的应用在不同的情境中。
技巧是方法,乐曲是结果。若是一首乐曲中包含的技巧已全部掌握,从弹奏的角度上便无需学习,可以直接开始练习了。但在这之前,仍需针对技巧进行练习。只不过技巧繁多,没必要全部掌握,而是要按需选择。
「 演奏怎么练?」
每个人练习的时间不同,强度不同,目标不同,标准不同……若是一概而论的提出类似“每天一小时,每条弹5遍”这样具体的要求是不负责任的。所以在练习的方式上,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来设定。
当然,练习的内容还是有的。针对每一个技巧,会附以难度逐步提高的10条练习。一方面利于高效的掌握当前技巧,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测试,以便精进与完善。
虽然只能给予练习的内容,无法提供练习的方式,但我想提高一下对练习的认知还是大有裨益的。
首先,练习的核心是在反复中强化。所以要先做对,再重复。弹琴的人最常见的“弯路”,即是在最初养成了错误的习惯,日后难以更改而限制了进步的空间。
其次,练习与进步之间不是线性的。所以觉得没有进步时,不要心急。虽然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人尽皆知,却常常忘了进步在量变的阶段并不明显,只有在质变的时候才得以察觉。
最后,练习达到掌握后便不易遗忘。弹琴与骑车、游泳之类的技能一样,一旦达到了掌握的程度,即使很久不用,仍然不会完全遗忘——这是程序性记忆的特征。练习时需要意识的参与,而在掌握后便可以自动化的执行。所以无论练习什么内容,最好是能达到掌握的程度。如此即便是中断一段时间,再拿起琴时也只是手生,并不会忘却。
(演奏专题于每周二推送,如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
— Outro —
撰写 / K先生
制图 / K先生
排版 / 小钢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