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屋里,望向街外,来来往往的都是急着给麦子打药的村里人,骑着电动三轮车,载着一个大药桶。
村子里剩下的有妇人,老年人,还有跟着奶奶生活的小孩子。像我这么二十多岁的青年人留在村里的已经不多了。大多早早辍学出去务工,少数在外地读大学。
而我小时候的伙伴,毛娟,毛燕,毛欢,毛闪……那些个小姑娘也早已嫁人,在家哄着孩子了。
小时候我们小姑娘最喜欢一起玩跳皮筋和扔沙包。
课间在教室门口,几个小姑娘扯开一条长长的皮筋,撑开跳起来。记得柔韧性好的毛燕跳的最高,一只脚使点力掂起来,另一条腿能翘的比我们都高。
上课铃响就赶紧把皮筋收起来,由一人负责收好放抽屉里,下课继续玩。
还有一项运动,扔沙包。
一场比赛一个沙包,由两人站在两端,中间距离五米左右,中间有几个人负责接住两端轮流扔来的沙包。躲过沙包不得分,接住一个得一分,若是被沙包砸中又没接到,那就要下场换人了。
现在回想起来依稀记得某些个充满童趣的场景。
那个时候不管男孩女孩,放了学做好作业都要聚在一起玩游戏。玩到天黑,家里人在家门口喊一声吃饭了,孩子这才跑回家。
很是怀念小时候天真无邪的时光,对奶奶说起现在的小孩都是抱着手机打游戏。
奶奶也不禁感慨,以前都是扔沙包,跳皮筋,过山羊,溜溜球……哪像现在,有网的地方就聚齐一堆孩子,抱着手机喊着叫着。
一边是习俗的流失,一边是发达的科技产品,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自然规律的衍生。
闲来无事,想重新找找儿时的感觉,于是从奶奶家翻来一些碎布,缝起沙包来。
沙包是一个正方体。首先裁开六块方块布,依次缝上一边。要用布的背面缝制,最后再把布翻转过来。
把四块布连接起来,还剩下上下两面布。继续缝起来。
上下端缝制,注意最后在一边留半截,不要全部封口,下面需要把布翻转成正面,就从留下的口子下手。
翻转正面的样子。
然后小口往里装入玉米粒,装到九成满。然后把小口缝好,一个沙包就完工了。
缝三个大大小小的沙包。没事自己就可以扔着玩,踢着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