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断断续续地读过一些自我成长类的书籍,几乎每本书都会提到“记录时间”这个概念,出于好奇我尝试着记录时间,但没有坚持多久。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记录时间”的创始人是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他26岁开始记录时间,并且坚持记录了56年,出于敬佩,我下单了《奇特的一生》。
格拉宁的《奇特的一生》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文献性小说,以苏联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一生中大量的日记、信件、文稿等资料为事实基础,并结合作者自身的理解与感悟,编写了柳比歇夫如何运用“时间统计法”在一生中获得巨大成就的故事。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从26岁开始记录每天的时间开销,并且坚持了56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逝世后,世人才统计了他留下的巨大遗产: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写了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共500多印张,即相当于12500页打字稿,这个数字对于专业的作家来说也是十分庞大;遗产还包括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类、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等等。这些“财富”都能在他时间开销日记中得以体现,他记录的方法便是“时间统计法”。
“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将工作分为两类:
第一类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写作、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
第二类工作: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包括在内。
每天他都会合计工作时间,再把一个月的时间开销加起来进行结算,结算同时也是对计划的总结,然后制定下一个月的计划。接着是年度总结,事无巨细,分门别类。除了年度计划,柳比歇夫还把他一生的时间制定成一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他就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分析一通,可以说是做个总的鉴定。
柳比歇夫某一天的事件记录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鉴定袋蛾——20分(1.0)。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0.5)。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0分;列夫·托尔斯泰《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小时25分。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20分。
柳比歇夫56年来坚持每天记录时间,平均每天5小时的高效工作,甚至国难当头也没能让他停下脚步。如果这背后没有一个强大的动力,我们很难想象柳比歇夫是否可以坚持地下去。也正是柳比歇夫对目标的执着,我们才能看到这么惊奇的一生。
可事实上,我们大部分的人没有这么宏大的目标。因此,我们很难做到像柳比歇夫那样事无巨细地记录每天的时间开销,也很难做到平均每天5小时的高效工作。但是也不能全盘否定自己,我们了解牛人的经历是希望能有所启发,在他们的基础上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而不是一味地推崇他们的生活。
对待时间的态度
时间不是个物理概念,不是时针的转动,而像是个道德问题。
作者查阅了大量柳比歇夫生前的日记、著作、书信等资料,认为柳比歇夫将时间看成是个道德问题。作者认为柳比歇夫规定了使用时间的道德限度:一个人在什么地方有权使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在什么地方无权滥用。我们姑且不论这是不是柳比歇夫的本意,但是他人的态度不代表自己的态度。
看来应当由每个人自己来制定自己的时间使用法,但不管怎样都应当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样度过。
生活如何走向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思考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可以是随性放松的生活,享受着生活琐事中的幸福;也可以是努力奋斗的生活,享受朝着目标拼搏的满足感。怎样选择没有判断标准,最适合自己生活节奏的才是最好的。
柳比歇夫懂得与时间和睦相处,是因为他能很好地掌握度。他为自己定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并且要求自己严格执行。或许这本书也可以理解为:通过参照柳比歇夫的一生来思考自己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
打造“私人订制”
复制他人的生活没有意义,性格差异,环境差异,文化差异等等都会影响每个人的生活,我们要做的就是理性审视自己,找出适合自己的道路。我尝试着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实现目标,就拿读这本书为例进行了试验。
1.前提条件:有目标
目标大或小或具体或模糊都没关系,开始思考总归是好的。读这本书+写书评就是我一开始为自己设定的小目标,这不是一个大目标,但起码开始了。
2.分段进行,慢慢摸清每个步骤
我的计划就是每天读书,并在书中标记喜欢的句子和标注自己的感悟,最后整理句子感悟,梳理逻辑,写成书评。读书过程中一有感悟我就会写在便利贴上,任凭自己的头脑风暴。
3.记录时间开销
由于之前有过经验,所以这次我选择用aTimeLogger软件来记录时间开销。我没有事无巨细地记录所有的活动,只记录目标时间开销,然后第二天来合计前一天的时间开销。
4.充分利用零碎时间
我们好像只能使用精心挑选的时间;我们记得的只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刻;半小时对我们来说不算时间;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刻;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干扰的大段时间。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打算大显身手。短一点的时间,我们马上会借口外界有干扰、客观条件不允许而难以用上。
每天有大段时间来执行计划是很难得的。制定这个目标时,我正在外旅游,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读书。所以我将书随身携带,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在动车上、候车室、大巴上一有空就拿起书来看,睡前也会争取点时间来看书。
5.分析总结,及时反馈
凡事都要有反馈。做这么多不是只为了记那些个数字,而是为了找到完成目标最高效的方法。如果总结时发现前一天的时间开销不够,我便会提醒自己今天多腾出点时间弥补,并分析时间不够的原因以提高效率。
4天旅途中的目标时间开销:
阅读《奇特的一生》:3小时6分钟;整理笔记和感悟:2小时18分钟;写书评:2小时+未完待续。
总计:8小时+
方法只是辅助工具
有效时间2小时
从我的记录中不难发现,4天时间花销合计8个多小时,平均每天差不多2小时。比起柳比歇夫平均每天5小时的高效工作,显得不够“努力”。但是,大部分人根本无法做到柳比歇夫的程度,如果硬要向他看齐而苦苦煎熬时间,何尝不是另一种浪费?虽然2小时的时间很少,但是起码可以保证这是真正有效的工作时间。
不需要苛求自己整天打鸡血似地努力,也不应该整天荒废无所事事。每天2小时的高效时间对我来说就够了。如果时间开销不够就分析原因,要求自己明天努力做到,时间够了就停下休息,反正再继续也没有效率了。
方法受制于人
时间统计法没有能控制住他,没有进行抵制。他的时间统计法像过去为他的长处服务一样,开始驯服地为他的弱点服务。
不要本末倒置,我们才是方法的执行者,方法只是为了让我们能高效地完成目标。如果只是一味地记录时间而忽略了自身的感受,一旦我们没有按时完成每天的计划,我们就会开始自责,甚至陷入焦虑,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打破规律,生活要有积极性
直到我写到这里还在记录时间,就算这个目标完成了,我依然会继续下一个目标。任何方法都只是辅助工具,真正的主导者是自己。
在这次试验中,我发现保持一定时间的高效率工作会让目标变得更容易,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对事物积极的心态。记录时间开销就是为了保持自己对目标的积极性。
很多人认为应该坚持在一个领域钻研,中途放弃就前功尽弃了。但是未来究竟如何谁也不清楚,我们为何不能有转变方向?事情一环接着一环,一个目标引发另一个目标,生活充满变数,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打破常规又有能怎样?
柳比歇夫经常分散自己的精力去阅读其他领域的著作,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的遗产分布的学科这么广。对于伟人,我们总是喜欢给他们冠上完美的称号。但是,他们跟我们一样都只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
人民的生活便是他的生活;人民生活中五光十色的侧影同样反映在他的生活中。
虽然柳比歇夫打破了自己的时间计划,但是他对生活、对自己、对科学所做的种种思考并未减少他的积极性。生活是五光十色的,家人、朋友、事业、健康、兴趣等各方面都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朝目标努力奋斗固然难得,但是用积极的心态平衡好生活的各方面,才是我们把握的。
这是一个很矛盾的现象:我们总感叹时间不够,没有时间陪伴家人、与朋友叙旧、锻炼身体,更别提看书学习了,时间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消失了。但是,我们总有时间窝在家里刷着手机屏幕,一个上午、一个下午、一整天就过去了。当别人问道,过节回家看父母吗?项目做到哪一步啦?我们便会说道:没有时间。
逃避现实的责任,逃避麻烦的事情,玩着不费脑子的手机,确实轻松自在,但这恰恰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选择怎样的生活是每个人自己的权利,别人自律生活与我们无关。但是,思考我们要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我很赞同李笑来老师所说的: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与其把《奇特的一生》当做是柳比歇夫惊人一生的小传,不如把它当做是管理自我、提升自我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