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为什么不能唠叨?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一位老友造访,她是市重点小学的一班主任,她故意考我:“育儿专家,我考考你,你知道,孩子们最希望父母送给他们的礼物是什么吗?”
“爱,无条件的爱。”我不假思索的回答道,这也太简单了。
“NO!是不再唠叨。”她一脸胜利的表情,似乎在说:你这个育儿专家,还是不如我这个老师吧······
“哈哈哈,你赢了。确实是啊,无条件的爱,是孩子潜意识里的内心需求,而‘唠叨’,正是让很多孩子感受不到‘无条件的爱’的原因。”我检讨道,日常大道理说太多了,忘记了孩子们的外在显现了。
接着,她跟我分享了她为什么知道这是孩子们最想要的礼物。原来,前段时间,她在班级里开了一场有趣的讨论会——对家长的“批判会”。
一个学生说: “我妈简直就是一怨妇,整天埋怨、指责、唠叨,好像就没有一件让她顺心的事情。本来好好的心情,每天都被她的唠叨破坏了。现在我一听到她唠叨就有发疯的感觉,我真的受不了,我快要崩溃了。”
刚一说完,另一学生马上说:“父母说多了,自己会产生逆反情绪。每次只要一听到妈妈的唠叨,我就把自己的门锁住,再在耳朵里塞上小纸团…”
最后投票,孩子们最反感父母行为的排行榜,名列第一的就是“唠叨”。
然后,她把这份调查结果发到了家长微信群里,结果砸开了锅,
一个家长说:“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好!”
“就是,不说他记不住啊!”一个家长附和道。
“我也不想天天唠叨!如果她能乖乖做作业,不老玩手机不老看电视,我还用唠叨嘛!”一个家长接着讨伐道。
她原本的初衷是希望家长们检讨下自己,这倒好,反成了家长们对孩子们的“集体声讨”了。
她一说,要发到家长群里,我就知道会是这个结果了。
因为作为家长,我也唠叨过,我深深理解。家长们的唠叨背后是期望,是担心,是爱,是怕孩子走错了路,怕孩子不吸取教训,怕孩子不懂得照顾自己,怕孩子未来无法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
就像在我们的育儿规的精英家庭圈子中,有家长所说:我们想把我们的期望,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理解强加给他们。
但唠叨的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唠叨的危害一:父母用唠叨给孩子的,不是美好,而是魔咒。
唠叨常常会提醒人们去铭记那些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
曾经有个女孩来找我咨询,她12岁时被人强暴,因为年纪小,她很快就忘了这事。可是父母因为这件事情,总是没完没了地唠叨。她晚上出去时,父母会提醒她,千万别太晚回家,小心被人强暴;她穿得漂亮时,父母又提醒她,打扮这么好看,小心被坏人盯上;她跟男性朋友聊得开心时,父母提醒她,不要表现得轻浮,小心被人非礼……
女孩说她很想自杀,因为坏人只强暴了她一次,而父母却打着关心她的名义,“强暴”了她无数次。
唠叨的危害二:罗森塔尔效应——你越唠叨什么,就会发生什么!
而且,唠叨这种魔咒的力量还常常非常强大,你越唠叨什么,却会发生什么,于是你就唠叨得更多,生活因此变成恶性循环…
有位朋友婚姻生活非常不幸,丈夫外遇,离异后自己带着女儿生活。因自己婚姻的不幸,这位朋友怕女儿未来不幸福,所以天天唠叨,提醒女儿不要早恋,要和男孩保持距离。可是女儿恰恰早恋了。
于是她带女儿来找我咨询,希望我能帮她说服女儿。
而她女孩对我的解释是: “本来我从没想过谈恋爱,可是妈妈每天唠叨,叫我不要早恋,就像是在提醒我,我是可以恋爱的。再加上她整天唠唠叨叨,我没法与她正常交流,现在有个男孩陪着我,我觉得挺好的。”
心理世界的逻辑很奇特,就像罗森塔尔效应所揭示的,你相信什么,就会令到什么结果发生。
如果你的情绪专注在正念上,它就会带你走向正向的结果;同时,你担心什么,也会令到什么结果发生。如果你的情绪专注在负面上,就会把更多负面事物带进孩子的生活。
父母为什么会唠叨?背后的真相:不信任孩子
你对孩子的唠叨,常常关注在负面的经历和负面的结果,这恰恰说明,在你内心深处,有着对孩子深深的不信任。
唠叨他的学业,是不相信他有足够的自控能力;唠叨他没有添加衣物,是不相信他自己能体会冷暖;唠叨他要怎样交友,是不相信他的鉴别能力…
唠叨是一种负面的暗示,是魔咒,事情往往会真的变得糟糕。
与其整天担心孩子,不如相信他,相信他有能力过得很好。真正的祝福,就是坚信每个孩子都有能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人生是一场心理游戏,你是自己的导演,你怎么想,故事就会按你想的方向发展。
同样,也请让孩子做自己生活的导演,因为,这是他的人生啊。作为家长,我们不应该做督查员,而更应该做教练。
把唠叨换成这4句话,一切美好就会不期而遇
教练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规矩的建立,所以请把不必要的、负面的唠叨换成这4句话吧:
“今天在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
“今天在学校有什么好的表现?”
“今天又有什么好的收获?”
“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助的吗?”
有什么好事发生:让孩子专注于美好的事物,并且学会了感恩。就像上面说的,罗森塔尔效应——孩子们每天专注于美好的事物上,一切美好自然就会不期而遇。
有什么好的表现: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这比唠叨给孩子的“自我否定”,对孩子有价值的多。因为,自卑是孩子的万恶之源。育儿规的老粉丝都知道,我们之前的文章已经说过,孩子迷恋游戏是因为自卑——游戏让他有成就感;孩子成绩差是因为自卑——从而自暴自弃;孩子叛逆也是因为自卑——想要掌控自己的生活却又无法掌控,于是就用叛逆来对抗。
有什么好的收获:让孩子专注于“自我成长”上,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表明:反木桶效应——即专注长处和优点,更能培养出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社会精英。
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助:让孩子感受到你无条件的爱。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安全感需求的最重要来源。没有一个父母是不爱孩子的,可很多孩子,却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就因为父母不会说、不会表达爱,就只会唠叨。
唠叨有毒,而这四句话是灵丹妙药。
温馨提醒:
动动您的手指,转发和收藏起来,让更多家长看到吧!是的,我们需要您的帮助,同时,很多家长更会感恩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