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社恐的我,2023年做了些什么?

身为社恐的我,一向觉得隐身在书里是最安全的,其他如一个人去电影院、博物馆,甚至旅行,都是很好的选择。

毛姆不是说了吗,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现在看,另外几个也是,只是不能随身携带,但是,如果加上“写作”,及时把观影、看展、旅行的记忆储存下来,则这几样都可以随身携带了。

所以,有写作习惯的人,自己就是自己的避难所。

至少作为社恐人的我是如此。

2023年,读了46本书。

本来今天还想再冲一下KPI,旋即决定放弃。本来这46本大都属于轻阅读,不是什么信息密度大的高头讲章,但凡能抓紧一点时间,平时多读几本是没有问题的。

值得推荐的几本,按自己的阅读时间,列举如下:

1、对文学爱好者:《诗的八堂课》

2、对齐白石爱好者:《齐白石师友六记》

3、对日本女性、老年态生活感兴趣者:《东京八平米》、《闭经记》、《无以为家》,老年生活主题的还有《炙热的你》和《生生死死》

4、对侯孝贤爱好者:《煮海时光:侯孝贤的光影记忆》

5、对酒文化爱好者:《窖主说》1、2

6、对茶文化爱好者:《茶可道》

7、好文笔:《世界上所有的沙子》、《少年凯歌》、《皮囊》

8、获诺奖作者小说:《一个男人的位置》、《一个女人的记忆》、《局外人·鼠疫》

9、经典名著:《瓦尔登湖》


10、自媒体实用写作指南:《人人都能学会的写作变现指南》、《洞见写作》

此外,原本想集中把钟叔河先生的作品集中读完,但仅读了三本散文随笔。

但是,如果要推荐年度书,我还是会热情洋溢地推荐蔡磊的《相信》。

读书,是为自己的人生,是为缝合生命中那些破碎与罅隙,达成自己的圆满。蔡磊那种把全部能量聚焦在一个目标上,将自己作为最后一粒子弹的死士精神,那种既为拯救小我,更为造福苍生的侠士情怀,才是书籍能发出的光亮,和读书的意义所在。

由此,我也找到写作的两个立足点:励志,利他。


2023年,看了54部电影。

大多数都已经介绍过,其中,因为看到侯孝贤家人宣布侯导停止工作的消息,唏嘘不已,集中看了7部相关电影。

如果要推荐年度电影,我觉得应该是《莫娣》和《长安三万里》。

《莫娣》的美感,揭示了生而为人,如何用最小的生存成本,创造出最大的生命光华。

《长安三万里》的绚烂,具象了中国人对历史高光时刻的想象,具象了中国人的文化乡愁,那些芬芳的诗句被逐一点亮,真是让人热血沸腾啊。

2023年,完整看完了电视剧《狂飙》,其他大部分是纪录片。

几部与苏东坡有关的文化纪录片,最推荐的是《惟有香如故》,《苏东坡》和《定风波》两部也不错。

短视频中的爆款《逃出大英博物馆》也没有错过。另外再推荐一部《这货哪来的》,很有意思,对了解现在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了解网络购物从源头生产到物流到销售各个环节的故事,都刷新了我的认知。拍摄和文案也都可圈可点。有时间要把它看完。

个人感兴趣的冷门视频还有歌唱家沈洋做的《中国民国时期艺术歌曲》,以及陈晓楠做的《陈其钢访谈》。

2023年,展览只看了11场,年度最推荐的是四川博物院的《高山仰止,回望东坡》,内容至今我还在消化中。

在泸州博物馆里看到蒋兆和艺术馆,是一大惊喜,《流民图》、《杜甫像》等,都得以亲炙;在深圳南山博物馆看了《花月醉雕鞍:大唐金乡县主展》也是惊喜,出土的陶俑包括武士、宫女、胡商、杂耍艺人,样样都复活了大唐盛况,随便举例:有位宫女在表演时,用一只孔雀做头饰,据考证还是一只真孔雀,高踞女子头顶,羽毛曳至其腰下,真是奇瑰潋滟。

在长沙美术馆看到书法展《却顾所来径》,老两口一辈子的书法功夫,令人大受震撼。

其他,还有各种听书和网络课程,也启发良多,内容太多来不及统计,暂时不提,但很多知识已经内化,或成为行路时的傍身之技。

以上,都是一个人的精神享受,也是社恐人的精神避难。

“社恐”是现在很多人给自己贴的标签,如果不因此给自己强加精神内耗,“社恐”也没什么不好。现在的心理学研究认为我们的文化环境迎合并称颂外向者,因此内向者的价值被大大低估,正如美国权威内向个性研究专家在其专著《内向者优势》中说的,“你得天独厚的潜能是通向幸福的道路”,了解和认识“社恐”背后的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才能创造一个顺应自己性格的舒适的生活状态。

所以,2023年年末我发起组织的“元日新生”百字营活动,不是对自己“社恐”的矫正,而是作为“社恐”人希望发出的光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