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古诗词里的母亲借同音的“缝”字以讨吉利,企盼与游子早日相逢。心系游子的母亲望眼欲穿得盼着孩子归来。如果说,这是所有母亲表达母爱的一致方式,那我的母亲则属例外。
前些年求学在外,每逢五一、十一的节假,我恨不得在学校宣布放假的那一刻,就直奔火车站坐上回家的火车。可现实是,每次放假前我与母亲商量回家的事,她总说:“别回来了,就在学校吧”。一句话就把归心似箭、激动澎湃的我给浇个透彻。那一刻的失望,真是刻骨铭心的浓烈,满心的欢喜瞬间被置换成满心的委屈。那是我积攒了半个学期的期待,那是我于心中反复上演的的情节,一遍遍计划、一次次盘算,细枝末叶都安排妥当。当拿起电话兴奋得向母亲汇报行程时,电话那头总听不到我想要的答案。“别来回折腾了,就在学校吧”,我总被这样的一句话击得溃不成军。遭拒后,我对母亲是有怨言的,埋怨她不懂我,不理解我的想家情结。当时年少不更事,不回家就不回家,赌气的我径自就挂了电话。
后来工作了,再后来结婚了,有时忙起来很久不回家,想家想妈妈时就打电话。嘴边永远有一大堆名正言顺的不回家理由在排队等候“这周要加班”、“同事周末结婚”、“有同学聚会”,母亲表示理解。有时,所有的杂事安排妥当。终于可以回家了,临行前给妈妈打个电话“报告”一下行程,她却一如当年仍是拒绝。“没事别回来了,好不容易周末有时间了,你们就在家休息吧……”,“我身体挺好的,别来回跑了”,抑或是“天气不好,别冻着孩子了就在家吧”。此时的我已是母亲有着自己的女儿,再听到类似的拒绝时,不再有当年的忿忿埋怨与不满,取而代之的是绵绵的心酸,是替母亲难受。
有时,我与母亲开玩笑。我说,你不想我们,我们还想你呢。母亲听后只是笑两声,并不解释争辩。其实,我知道母亲从始至终是想我的,她内心是极其愿意我回家的。只是当年,她不愿意我一个女孩子只身拎着大行李,辗转于各个车站来回倒车,她太担心,太惦念了!她情愿我安安全全的待在学校而不见我。我知道现在的母亲更想我回家。可是,她又异常理智的压制着自己的思念。她心疼孩子,不愿意孩子把难得的休息时间浪费在来回折腾与奔波的路上。一直以来,她都在选择委屈自己,在违心得说着“别回来”。
我知道母亲愿意我回家,因为每次我在遭拒后仍坚持回家。到家后却发现她早已打扫庭院、买好肉菜、换上自己的新衣服很正式地在等着我们回来。
我知道母亲愿意我回家,因为每次我们在家,笑就没离开过她的脸,若细心点儿的话,还会发现她的鬓角、鼻尖满是密密的汗珠。她屋里屋外的忙活,一刻也不停歇,张罗着我们当时吃的喝的,准备着我们走时拿的带的。
我知道母亲愿意我回家,因为每次我们准备返程时,她都难掩脸上的失落,故作轻松和不自然的表情出卖了她内心的不舍。她像个孩子般,嘴里低声喃喃道:“这就走啊……”
我知道母亲愿意我回家,因为每次送别时母亲都会送好远。以至于孩子上车后会习惯性得爬到后排座,透过玻璃看姥姥。在车要转弯时,我仍能看见她目送的身影。
母亲以她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别样的母爱,她极尽克己,以一种让人心疼的方式教育你成长。她爱你,却从不善于表达;想你,却不让你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