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和导师边吃饭边聊了很多,起因是因为她的课上谈到的《乔布斯传记》,她的解说感染到我,让我对乔布斯生了极大的好奇,下课就去图书馆借了一本《乔布斯传记》,和导师探讨了我们的想法,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又能感受到彼此所说的内涵。我表达了很多学习生活上的困惑,老师用她的经历和方式给了我想要的的解答,这是交流的魅力,她能让你一直看着她的眼睛去体会,而不仅仅是耳朵去听。
我不知道刚进大学的人有没有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在一个班里面,除了寝室里面的人其他的都说不上话,也不想去交流,每个人都在一个群体,活得却像是一个个体,人与人之间似乎竖起了高高的屏障,除了自己认可的人能够进入,其余的人多看一眼都觉得不安。
都说小时候是最天真的年纪,但是我似乎有所不同。其它小孩撒着娇买糖葫芦,而妈妈问起我想吃吗的时候,我会摇摇头,只为保持那句“这孩子真懂事”,以前自尊太强了,所以从小就学会了压制自己的欲望。曾经心事喜欢藏着不让任何人知道,把它折成小纸条藏在自己做的泡沫模型船里,找一片荷塘流放:或者在一株鲜花的下面挖一个坑,浅浅的埋葬,用着自己稀奇古怪的方式去宣泄自己的情绪或者许一个不敢说出的愿望。那是一种保护,也算一种自闭,那样他们或许不会了解真正的我,但是我也不会有机会被伤害。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竖起了那样的一盏屏障,隔绝了所有曾经尝试着去关心我的人,以前甚至为自己想法而沾沾自喜。
直到某一天遇见了高中的美术老师,她真诚的态度和诚恳的话语感动了我,那样自信毫不避讳的表达自己的内心和曾经的往事,是让我敬仰的,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坦荡的说出自己的事迹,至于他人评价而毫不在意。我有幸能与这位极具外在风格,内心气质的恩师,坐在一起喝一杯古茶,一杯自磨的咖啡,看着一株浮萍,静静的听一段或沉重或遗憾或感动的往事。
我想当时给我最大的改变是内心的态度,我学会了怎样用真诚的态度去交流,克服内心隐藏而又怕被感知的自卑,我开始去追寻心灵的禅意,去探索与反思真实的自己,看的越多,越见识到自己的浅薄与无知,越想要去成长,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更多的是为了不断突破自我认知的极限,每到一个痛苦的节点我潜意识甚至会隐隐的兴奋,我会感觉到自己内心的折磨之后会到达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