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同事急匆匆的跑来和我要资料时,我还在努力的和我的工作作战,在我还没反应到她说了什么时,同事已经开始向我请求了,我立马从工作中恢复意识,才明白原来她如此焦急和我要的资料就是我前段时间购买的PPT课程学习中的模板,刚开始我还诧异,不就是PPT吗?我给你就是了,何必说的很不好意思的呢,后来当她为难的提到钱时,我才知道她是在提醒我,我的课程是用钱买来的,我可以就这样无条件的奉送给她吗?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我突然脑袋停顿了一下,心里猛地出现一个声音“我用99块钱购买的课程,我到底学到了什么呢?”
回顾购买课程后的这段时间,我最用功的时候就是前几天老师的视频课程,自从听完视频课程后进行过有那么几次的练习,我就再也没有接触过PPT了,直到今天同事来找我,我才想起了我那久远的付了费学习的资料还在那里静静的等着我的采撷呢。
从这件事,我开始审视自己这段时间像打了鸡血般的学习过程,也想起了他总是劝我的话“你不能什么都想要,你要专注一件事努力去钻研,而不是每天做很多事”,现实是,我确实是和他说的一样,我每天要学习英语,要每天坚持写作,要学习PPT(虽然没有刚开始时付出那么多时间,但是每天也有关注),还要每天坚持看书,我的上班时间被工作挤得满满的,下班时间被我的这些学习挤得满满的,我还能在这样的状态下留出时间和他吵架(偶尔的发作一下),我突然感觉我就是那种有着旺盛精力的人。
当我想到在我被我的他说着自己每天做事不专注的时候,我竟然还能坚持了这么久现在的这种生活状态,我就开始怀疑他的话了,为什么一个人不能同时兼具做几件事呢?为什么只有专注做一件事才能做好呢?这恐怕不是一个真理吧?
我还记得那年苦不堪言的高考,那时候我们学习的科目有总共有六门之多,而且是每天都要坚持学习不同的六门课,那时候我们也只有一个脑子,但是我们却还好好的考上了大学,成功的翻过了高考的这座大山,难道这不是一个人同时做好几件事的例子吗?那是一段谁都不想再次经历的岁月,但是我们经历过高考,顺利走进大学校门的每一位可能都不想再来一次吧,但是让我们值得骄傲的是,我们最终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了六门学科的学习,这里面不仅有文科内容还有让女生费解的理综内容,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却做得非常好,我们成功的学好了每门课。
而我现在的想法仅仅就是想让自己能像在高考的那段奋斗岁月一样,能同时兼顾我的英语、写作、PPT,这相比高考只是皮毛,为什么会觉得我做不到呢?有的时候我就在想啊,人的精力真的是可以被发掘出来的,高考的那段岁月,我能每天只睡觉2个小时,上课都还能听懂老师的课,我能每天坚持上完晚自习,最后还能在家里自学到凌晨而不感觉苦,那时候的精力好像是永远用不完的。
我想,如果我能一直保持那时候的精力和毅力,那我必将会做好每件事情,我觉得没有哪件事是可以和高考的辛苦相比的,既然我能在高考中挺过来,我就能做好任何一件事,我也必将能同时兼顾几件事。
我的一个朋友,毕业两年换了三份工作,这可能说是在寻求自己想做的工作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和我是一样的,她辗转于多份工作中寻求自己的目标,而我辗转于多种学习中寻求适合我的我喜欢的工作,说到底都是一个概念,谁都不想自己的生活一成不变,都想要多丰富自己的生活,就像我学习书法,学习绘画,学习表演,学习PPT,我每天都想学很多的东西,就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声音,说我不能专心的做好一件事是不好的。但是我觉得这就像是曾经听过的罗永浩的演讲《我的成功之路》里他回忆自己当初练习英语一样,当背单词背到要吐了就开始看书,看书看吐了就开始背单词,人不能一味地专注于一样东西,时间久了,人就麻木了,如果每天的下班时间都是在看书,那总有一天你会摔下书本,破口大骂“妈的,我为什么要一直看这本破书?”如果你下班的所有时间都用在锻炼上,你总有一天会再也不想锻炼。我想学习的这个过程就是丰富自己知识的过程,不是可以用数量来衡量的,我也曾经看到过很多大咖,他们学习着不同的知识,而且在不同的领域都有所成就,有那么多优秀的前辈都在给我做示范,我这些小小的努力根本不值一提,所以我要更加的努力,发掘自己最大的潜能,用高考时的毅力来完成我现在的学习,我想没有做不好的。
只要喜欢自己正在做的,同时也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那就放手去做吧,忽略那些阻碍你的声音,大胆的去尝试,没有做不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