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朗读者,平实的记叙,对人性,历史、爱情细微但深刻的洞察。
没有强烈的情绪描写,但理性、客观,发人深省。
叶檀说,她想问50年代末参与历史的那些人,到底是怎么想的,真的没有看到真相吗?历史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但众多人的意志可以塑造历史,这一力量也是可怕的。与神对话里面也写到,众多的人的意志造就了历史,是你们“想”这样,世界才变成了你们想象中的样子。
“想”的力量,是魔鬼,也可以变成天使。
米夏和汉娜。
是不伦的爱情吗?
姜丰说,男女年貌相当,就是好的爱情。
好或不好,总是爱情,对于当事人来说,只有他们才体会到那种纯粹的情感吧。
米夏朗读时是美好的,他对汉娜的情欲,夹杂着人性的原罪和精神的超脱。而当他在法庭上看到汉娜的时候,这种情绪更加复杂了。道德,理性,是非,原始的情欲是否适当?他甚至在梦中依然对汉娜有情欲,这让他异常痛苦。
当潜意识中的本能和现实的理性发生冲突时,痛苦就会袭来。
汉娜在书架前,手指划过书脊,也是美好的。她为掩饰自己是文盲而选择认罪,为自己不认字而愤怒羞愧。
拔高点说,这是一个个人直至国家对知识,对书籍的尊重,这是让人尊敬的精神力量。
如果每个人都有对不能拥有知识,不能阅读存在羞耻心,这个民族必然是强大的。
在国外,地铁,大街,到处都看到有人读书,阅读者,朗读者,这样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哪怕穿过历史的血雨腥风,依然让人感到敬重。
序中说,一种朴素的阅读可能比一种思考式的,追寻式的理性阅读更值得,更有效,也更人性化。
如果你有感动,那就够了。
汉娜,是背负历史罪责的,还是值得同情的,甚至是升华成美好的?
这大概是德国人对自己的拷问,也是读者看完了之后的疑问。
起码德国人有这样的意识,来审视他们的历史,来定义他们的责任。人总是要往前看,同时警醒于历史的教训。
对于米夏来说,他代表和反映了德国战后一代的思想和心理。
如何和上一代经历战争的亲人相处,叛逆,指责,还是原谅?到底是原谅前辈,还是为自己找到精神立足点和情绪出口?
有这样的拷问,态度,已经算是对历史的回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