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纸
萧山蔡荆山茂才出示册页一本,其中所潢裱者,乃成化时某县呈状一纸,万历时某科题名录一纸,崇祯时某家房契一纸,隆庆时某年春牛图一纸,宣德时某典当票一纸,弘治时某姓借券一纸,天启时某地弓口图帐一纸,景泰时某岁黄历太岁方位图一纸。数百年废物,以类聚之,亦入赏鉴,可谓极文人之好事矣。
〔试注〕
1、萧山:今杭州市萧山区。
2、蔡荆山:萧山人,秀才。不详。?
〔附〕商镇《三余堂散记》:看看,这“数百年废物”,没有“一纸”是好出身,更没有名人名家的手笔,但蔡荆山先生喜不自胜地收了。乐其事,不为保值升值。据查,蔡荆山先生既不是官宦家庭,也不是富豪士绅,甚至都不是上层士大夫。当然也不是“官二代”、“富二代”。蔡先生就是一个书生,一个真正的儒雅之士。可以料想:蔡先生喜好收藏,可财力不足,便走了“人弃我取”的路线(估计也是在类似潘家园那样的旧货市场里用慧眼去淘)。这样既满足了个人的收藏爱好,也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佐证。
3、册页:中国书画装裱体式之一。因画身不大,亦称“小品”,又称册叶,叶册。由一张张对折的硬纸板组成,可以左右或上下翻阅。册页有三种样式,一种是横式画心,裱成上下翻阅的,称为“推篷式”;一种是竖式画心,裱成左右翻折的,称为“蝴蝶式”;另一种裱成通折连成一体的,称为“经折式”(经摺式),较小的竖条称为“折子”;也有的裱成单片,称为“散装”。
一般册页均取偶数,少则四开、八开,多则十二、十六、二十四开等,页数再多可分为两册,每本册页的前后各加素白副页(又称护页)两开或四开。 一般都外镶边框,上下加檀木、楠木或宋锦裱装的硬壳板面做为封面和封底,收叠时成一部书状。这样无论是欣赏、携带,还是保藏都比较方便。
4、成化: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1465-1487年),共使用23年。朱见深,明英宗朱祁镇长子。
5、呈状:即诉状。
6、题名录:科举时代刻有同榜中式者姓名、年龄、籍贯的名册。有的也在录前载有主考、同考官等的姓名。
7、隆庆: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的年号,(1567-1572年),明朝时期使用该年号一共6年。朱载坖,嘉靖帝第三子,万历帝父亲。
8、春牛图:古时一种用来预知当年天气、降雨量、干支、五行、农作收成等资料的图鉴。图内画了一头牛及一个牵牛的“芒神”,左右两旁分别载有七言诗句,这些诗句是预测当年的天气及农作收成。直至现在,也可在通胜和一些日历里面找到它。
〔按〕所谓预测,乃是干支推算。见下。
春牛就是土牛,乃是土制的牛,古时候于立春前制造土牛,好让文武百官在立春祭典中彩杖鞭策它,以劝农耕,同时象征春耕的开始。春牛身高四尺,象征一年四季。身长八尺,象征农耕八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立春、立夏、立秋以及立冬)。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十二个月。
牛头代表当年的年干;牛身代表年支;牛腹代表纳音;牛角、牛耳及牛尾代表立春日的日干;牛颈代表立春日的日支;牛蹄代表立春日的纳音;牛绳的代表立春当日的天干;牛绳的质地代表立春当日的地支。并依干支的五行画颜色,属金为白色,属木为青色,属水为黑色,属火为红色,属土为黄色。另外牛口合上,牛尾摆向右边代表阴年;相反,牛口张开,牛尾摆向左边代表是阳年。
春牛图里的牧童,就是“芒神”,又叫句芒神,他原为古代掌管柭木的官吏,后来做为神名。身高三尺六寸,象征农历一年的三百六十日。他手上之鞭长二尺四寸,代表一年二十四节气。芒神的衣服以及腰带的颜色,甚至头上所束的发髻的位置,也要按立春日的五行干支而定。当他没有穿鞋和裤管束高时,就代表该年多雨水,农民要作好防涝的准备;相反地,双足穿草鞋则代表该年干旱,农民要作好抗旱蓄水的安排;又如一只脚光着,一只脚穿草鞋,则代表该年是雨量适中的好年景,农民们要辛勤耕作,勿误农时。还有,如果牧童戴草帽意即天气阴凉;不戴帽则炎热。
芒神的衣服与腰带的颜色,也因为立春这一天的日支之不同而不同,分别亥子日黄衣青腰带;寅卯日白衣红腰带;巳午日黑衣黄腰带;申酉日红衣黑腰带;辰戍丑未日青衣白腰带。而牧童的鞭杖上的结也因立春日的日支不同而用的材料也不同,分有苎、丝、麻,结的铲七则都是用青黄赤白黑等五色来染。
而牧童的年龄也有喻意,孩年的牧童代表逢季年(就是辰戌丑未年);壮年的牧童代表逢仲年(就是子午卯酉年);老年的牧童是逢孟年(就是寅申巳亥年)。另外如果牧童站在牛身中间,表示当年的立春在元旦(今春节)前五天和后五天之间;牧童站在牛身前面,表示当年的立春在元旦五天前;牧童站在牛身后面,表示当年的立春在元旦五天后。
9、宣德:明宣宗朱瞻基年号,1426-1435年,前后共十年。朱瞻基,永乐帝长孙。传位给明英宗。
10、弘治:明孝宗朱佑樘年号。1487-1505年,使用十八年。朱佑樘,明宪宗朱见深子。
11、弓口图帐:宗地图。弓口,步弓(丈量土地用的一种木制器具)两足间的跨度。引申指土地面积。
12、景泰: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1450-1457年,前后共使用八年。朱祁钰,明英宗弟。